本站搜尋
首頁 > 核能百科 > 輻射小掌故
貝克
字級設定: 預設
貝克勒爾

活度的國際專用單位為貝克(Bq),1 Bq = 1 dps (蛻變/秒),並取代居里(Ci)。

西元1895年德國侖琴教授發現x射線後,次年元月20日才真正獲悉x射線產生的機制。法國貝克勒爾(Antonine Henri Becquerel, 1852-1908)聯想到自然界的可見光與看不見的x射線是否在同樣的機制下產生的?所有會發光的物體是否伴隨有x射線?

在1896年2月24日貝克勒爾(圖1.5)向法國國家科學院提出一份報告,內容指出會發出螢光的硫酸鈾醯鉀和用黑色紙包封的感光底片一起置放於陽光照射之下數小時,感光底片會遭受到曝露。在同年3月2日他又提出另一實驗報告,即重複上述的實驗,但不是在陽光下而是在暗房中進行,感光底片仍然遭受到曝露,證實了鈾會發出輻射,為放射性物質。

貝克勒爾又證實含鈾的物體會游離空氣。到了1899年12月11日他提出鐳所發出的輻射中,有些會受到磁場的影響,也就是帶負電的貝他粒子受磁場的影響而偏轉。

在1975年國際輻射單位與度量委員會(ICRU)函送許多期刊提到度量衡大會已採用ICRU的建議:活度的國際專用單位為貝克。ICRU解釋:貝克勒爾於1896年發現放射性而與居里夫婦共同獲得1903年的諾貝爾物理獎。因為居里夫婦係二人和貝克勒爾(僅一人)共同分享「從事於放射性物質研究」的第一個諾貝爾獎,認為以貝克取代居里更為合適。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