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尋
首頁 > 核能百科 > 輻射小掌故
日本的原子彈
字級設定: 預設
日本式庭院

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後被前東京大學教授黑田和夫(P.K. Kuroda)偷運出國的秘密文件,在2001年黑田逝世後數月,由其遺孀送至東京北方的理研所。

這批文件記載著一名陸軍軍官在1943年6月與日本首席物理學家仁科芳雄(Y. Nishina)晤談時留下的數頁手寫附註。仁科芳雄曾與原子彈先驅諾貝爾獎得主波耳(Niels Bohr, 1885-1962)在哥本哈根共事,他回到日本後,領導參與1940年代初期開始的此一計畫的100名科學家。

文件顯示仁科芳雄相信他可以從1公斤武器級鈾235加上1至2公噸天然鈾製造1枚炸彈,但製造鈾235並非易事。

東京科技研究院的山崎(Yamasaki)說,1945年初,黑田所屬的團隊仍在用落後技術製造鈾235,美國科學家稍早已以此技術太難以運用而揚棄。數年後,他們僅做出約5公斤不純的鈾235。他們還面臨戰時物資與錢不足的窘況。學者估計,日本陸軍為原子彈爆炸計畫花了50萬美元,美國為曼哈頓(Manhattan)計畫耗資約20億美元。

大戰期間,引用日本軍事情報消息來源的美國報告猜測,日本的戰時政府已於1945年8月在韓國完成原子試爆成功。

不過,戰後美國駐韓科學團體未發現試爆的證據,美國拍攝的間照片(圖3.7)和戰時擁有駐韓工廠的日本公司內部紀錄,均未顯示有原子彈研究活動。中根(Nakane)指出,當美國戰機摧毀實驗室時,日本尚未進行彈殼設計,亦未進行過試爆。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