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尋
首頁 > 核能百科 > 輻射小掌故
北臺灣土壤中的鈽含量
字級設定: 預設
人造衛星

美國的太空計畫中,使用核子輔助動力系統(Systems for Nuclear Auxiliary Power, SNAP)提供電力。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為鈽238(238Pu)、半衰期89.6年,發射阿伐粒子,可提供發電的壽命長達5年;由阿伐粒子產生的熱,使熱電偶產生電。

在1970年夏季,有一顆美國人造衛星在義大利上空墜毀。人造衛星(上圖)進入大氣層時,由於速度很快,與空氣磨擦產生高溫,會熔毀整個人造衛星,而鈽238也隨之散落於全球各處。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應美國駐華大使館的請求,協助在北臺灣取些土壤樣品,送回美國環境度量實驗室(紐約)分析。這取樣的工作交由清華大學保健物理組執行。一共在新竹市、桃園縣龍潭、臺北市、臺北縣乾華四處取樣,經美國分析後,數據於1971年2月公布如下:

  • 鈽238,平均0.038毫居里/平方公里(人造衛星落塵)
  • 鈽239,平均1.28毫居里/平方公里(核子武器試爆落塵)

這是北臺灣土壤中最早的鈽含量數據,而美國贈送的取樣工具為一圓筒式鋼製品,一端有把手可以旋轉,另一端為尖銳的挖土口,遂成為我們後來取土樣的工具。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