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尋
首頁 > 學術動態 > 台電核能月刊
台電核能月刊
字級設定: 預設

梁天瑞譯(台電核能發電處)

IEA:金融海嘯影響能源投資

【World Nuclear News網站2009/11/10報導】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最近研究顯示,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造成能源需求與投資急凍,導致國際能源市場與投資計畫的嚴重紊亂。

首宗全球性金融危機影響分析,國際能源署(IEA)在《世界能源展望報告,World Energy Outlook》中表示2008年全球能源消耗量驟降1.6%,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第二度發生能源需求降低的現象,影響所及,將因投資減少而引發供應吃緊,特別在石油產業。另一方面,金融海嘯也使昂貴的「綠金」褪色,2008年全球風力發電投資驟降47%,不過最近有回昇跡象。

金融海嘯對於核能這種資本與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影響也很大,IEA警告可能會延誤甚或取消建廠計畫。IEA補充說明:在資本市場融資興建新核電廠原本就有一定難度,金融海嘯之後籌資難度肯定更高。

另一項短期影響核能發展速度的因素,就是天然氣產能過剩。國際能源署(IEA)表示:由於美國大量回收頁岩中的天然氣,導致美國天然氣進口量大幅減少,對於國際天然氣市場價格影響深遠。

儘管核能復興遭遇短期紊流,但核能仍舊是世界能源組合的關鍵成分之一。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chief economist)Fatih Birol在今天於倫敦發表的報告中表明「核能絕不是邁入低碳經濟的過渡技術」,相反地,「核能與再生能源、碳捕獲與儲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都是零探排放(zero carbon)能源的關鍵要角。」「事實上,核能是除了水力發電外,唯一可以大規模基載發電的近零排放電力來源,而水電的潛能往往受限於自然環境而不穩定。」

如果全球採用國際能源署(IEA)的建議,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限制在450 ppm之內 – 即所謂「450情境(450 scenario)」,則到了2030年,全球投資低碳能元總金額將達7.155兆美元,其中再生能源投資將達4.77兆美元,核能也將分食1.272兆美元(相當於興建300座以上新機組)大餅。IEA已於10月份曼谷氣候變遷談判中公佈相關詳細訊息。

綜合以上資訊,核能將以佔總額16%的投資,達到減少全球14%碳排放的目標;

相反地,再生能源投資高達總額60%,卻僅減少了27%的排放;碳捕獲與貯存投資佔總額11%,卻只減少7%的碳排放。如果以效益/成本比為比較標準,核能、再生能源與碳捕獲與貯存技術依次為0.8750.450.636。換言之,投資核能的效益為再生能源及碳捕獲與貯存技術的1.941.38倍,核能絕對是最符合效益的減碳技術。此外,國際能源署(IEA)實在對於碳捕獲與貯存技術的成功信心不大,所以建議把它列為低碳技術的第三選項,並表示期望它能適時作出貢獻。

一改國際能源署以往對核能建設持保守看法,報告特別呼籲:在2020年之後,必需積極加速興建高達375 GWe的新機組(相當於把現有全球核能容量增加一倍),以便在2030年之後陸續取代即將除役的老機組。為達成這項高難度目標,核能工業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高達8%以上。IEA表示:「改善和縮短規劃程序對於加速核能發展至關重要!IEA明確表示:「政府應該減低核能建廠的財務風險,因為它的前期投資負擔沉重。而完善的碳交易架構,將促使錢潮投資核能產業。」(摘譯/修訂自:World Nuclear News Weekly 4 - 10 November 2009期)

中國:3座AP-1000新廠址出列

【World Nuclear News網站2009/11/11報導】中國核電工業再創紀錄,2006年底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 CNNC)與中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China's State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Co, SNPTC)簽署合約,選定東芝-西屋公司所發展的AP-1000型先進壓水式反應器做為未來核電工業發展主流,並規劃在浙江三門核電站與山東海陽核電站各建2部機組後,最近又選定湖南桃花江(Tauhuajing)、湖北咸寧(Xian'ning)大畈與江西彭澤(Pengze)等3處,初期規劃先建6部機組,成為首批內陸核電站。這3座新電廠設計,將由中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吸收西屋公司轉移技術後主導。

湖南桃花江核電站位於益陽市桃江縣沾溪鄉謝家塘,在湖南四大水系之ㄧ的資水中上游右岸。廠址東南距長沙市108公里,預計一次興建4部AP-1000型機組,總容量5,000 MWe。該廠總投資額高達1,300億人民幣,由中國核工業總公司(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 CNNC)、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和湘投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按50%:25%:20%:5%比例,共同投資成立「湖南桃花江核電有限公司」為業主,未來負責核電廠的建設和運營。該廠廠址於2006年底選定,2007年2月通過《初步可行性研究報告》,2008年6月,完成《廠址安全分析報告》與《環境影響報告書》。1號機組計劃於2010年4月開工澆灌首塊混凝土,2010年9月核島區正式動工,建廠週期60個月,計劃於2015年4月投入商業運行,每兩台機組間隔10個月。

湖北咸寧核電站位於咸寧通山縣城東北的大畈鎮,在長江中游南岸,是中國首座核定的內陸核電廠。該廠址可容納6部機組,目前規劃先分2期興建4部AP-1000型機組,第一期2部機組投資額327億人民幣。由中國廣東核電集團(China Guangdong Nuclear Power Holding Co, CGNPC)與湖北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在2008年按60:40比例共同投資成立「咸寧核電有限公司」為業主,未來負責核電廠的建設和運營。該廠計劃於2011年4月澆灌1號機核島主體工程首塊混凝土,建廠週期為56個月,1號機計劃於2015年12月商轉,兩部機組間隔10個月,2號機計劃於2016年10月商轉。

 


湖北咸寧核電站

江西彭澤核電站位於九江市彭澤縣馬當鎮,廠址北臨長江,南靠太泊湖,距彭澤縣城約22 km,距九江市約80 km,距南昌市約170 km。廠址可容納6部機組,第一期將興建4座AP-1000型機組,容量5,000 MWe;第二期將興建2座容量1,500 MWe的新機組,最終容量8,000 MWe,總投資額600億人民幣。2009年10月,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China Power Investment Company, CPI)與江西省贛能股份有限公司、江西贛粵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南山熱電股份有限公司按55%:20%:20%:5%比例,共同投資,並以中電投江西核電有限公司為業主。該廠《廠址安全分析報告》與《環境影響報告書》已於2009年4月通過,預計於2010年第4季正式展開核島區主體工程,第1、2號機預計於2015年6月與2014年4月商轉。

中國核能產業鏈

中國的核能工業發展還是採「兩條腿走路」策略,除積極發展自主設計的CPR-1000型「中國改進型壓水堆」外,也積極引進西屋公司設計的AP-1000型「先進壓水式反應器」。

 


江西彭澤核電站

CPR-1000型反應器是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吸取大亞灣與嶺澳核電站的法式技術後自行研發的第2.5代PWR。以法國Areva技術為根基,參考大亞灣的M-320與嶺澳一期技術。壓力容器設計壽命為60年,可用率超過87%,電廠熱效率為36%,採全數位化控制系統,額定容量為1,080 MWe,自製率已超過90%,據稱建廠成本可降低至1,300 美元/kW。

目前興建中或確定採用CPR-1000的機組,包括:廣東嶺澳核電站二期工程1、2號機(2010與2011年商轉)、遼寧紅沿河核電站1-4號機(2011、2012、2013與2014年商轉)、福建寧德核電站1-4號機(2012、2013、2014與2015年商轉)、福建福清核電站1、2號機(2013與2014年商轉)、廣東陽江核電站1-4號機(2013、2014、2015與2016年商轉)、浙江方家山核電站1、2號機(2013與2014年商轉)、廣西防城港核電站1-2號機(2014與2015年商轉)、福建福清核電站3-6號機(預計2010年動工)、山東紅石頂核電站1-2號機(2015、2016年商轉)與福建寧德核電站5、6號機等共28座。

劃採用CPR-1000型機組的電廠約有16座,包括:江蘇連雲核電站1、2號機;廣東天威(Tianwei)核電站1、2號機;遼寧紅沿河核電站5、6號機;廣東陽江核電站5、6號機;河南信陽核電站1-4號機與廣西防城港核電站3-6號機等,總數共42座。

另一方面,中國也於2006年底引進西屋設計的AP-1000型第三代壓水式機組,並簽訂首批4部機組採購合約,將標準化設計技術轉移予中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SNPTC),未來新建機組將優先選用AP-1000。

目前興建中或確定採用AP-1000型機組,包括:浙江三門1、2號機(2013、2014年商轉)與山東海陽1、2號機(2014、2015年商轉)、湖南桃花江核電站1-4號機、湖北咸寧核電站1-4號機、江西彭澤核電站1-4號機、湖南小墨山(Xiaomoshan)(又稱九龍山Jiulongshan)核電站1、2號機、安徽蕪湖(Wuhu)核電站1、2號機、山東海陽核電站3、4號機等22座。

計劃採用AR-1000型機組電廠約有46座,包括:浙江龍游(Longyou)核電站1-6號機、福建漳州(Zhangzhou)核電站1、2號機、海陽5、6號機、湖南小墨山核電站3-6號機、廣東汕頭(Shaoguan)核電站1-4號機、浙江三門核電站3-6號機、重慶涪陵(Fuling)核電站1-4號機、吉林景谷(Jinggu)核電站1-4號機、安徽蕪湖核電站3-6號機、廣西平南(Pingnan)核電站1-4號機、遼寧恆仁(Hengren)核電站1-4號機、湖南湘潭(Xiangtan)核電站1-4號機等,全部共68座。

中國是全球核能發電發展最快速的國家。2007年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發表《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規劃2020年核電容量達到40 GWe、另有18 GWe興建中,核能供電比例為4%的目標。但國務院甫於2009年3月核定,國家能源局(National Energy Administration, NEA)旋於4月就傳出檢討上調目標的消息,目前規劃2020年發電容量為75 GWe,另有30 GWe興建中,核能供電比例調高至8%目標。能源局還計劃在2030年達成發電容量120 GWe至160 GWe的目標,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核能大國。(摘譯/修訂自:World Nuclear News Weekly 11 - 17 November 2009期)

歐洲:核能將成歐洲最大單一能源

【World Nuclear News網站2009/11/16報導】歐洲電業聯盟(The Union of the Electricity Industry, Eurelectric)最近與雅典理工大學(Athens Technical University)共同完成《2050年能源抉擇,Power Choices 2050: Pathway to Carbon-Neutral Electricity in Europe By 2050》分析報告,並陳送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參考。

報告結果顯示:透過提升發電效率、國際限制碳排放與碳交易體系運作、廣泛使用低碳能源與抵銷剩餘碳排放等措施,碳中和(carbon-neutral)的電力系統可於2050年美夢成真。如果維持甚至增加核能發電比重,可以大幅縮短目標達成所需要的時間。不僅如此,2050年核能將成為歐洲最大單一能源。

歐洲電業聯盟(Eurelectric)的報告分析2050年時的2種可能情境:一種是反核派國家如德國、比利時與西班牙等,仍然抱殘守缺堅持過時的非核政策;另一種是可以因時因地制宜,使用各種低碳能源的「能源抉擇」(Power Choices)國家。

分析結果顯示:即使按照目前政策狀況,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將急遽下降,但是Eurelectric認為,如果想更快達成削減目標、或抑減更多碳排放,就應該擴展核電規模。Eurelectric建議:除了再生能源、碳捕獲與儲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發展智能電網、提升使用效率之外,也應該大量投資核能發電。報告分析:只要維持現有核能發電規模,歐盟就可以提前10年達成減碳目標,如附圖。

在供應端,報告預估2050年時有38%電力來自再生能源,(其中風力發電佔56%,水力佔20%);核能發電將從2005年的9,500億度增加到2050年的13,000億度(供電量增加37%),儘管核能供電比例將自目前31%下滑至27%,但屆時核能發電將成為歐洲最大單一能源,而且2025年之後,新機組將陸續商轉,將推升核能的重要性。至於碳捕獲與儲存(CCS)設備也將陸續成為全球75%火力電廠的標準配備。屆時歐洲能源配比如下表。

 

能源名稱

發電量(10億度)

能源佔比(%)

再生能源

18,000

38

風力

10,080

21

水力

 3,600

8

其他再生能源

 4,320

10

核能

13,000

27

燃煤

 8,700

18

燃氣

 7,500

16

燃油

 

<1

總需求

48,000

100

 

不過報告也特別強調:如果陸上風力發電計畫拓展受阻,勢必得增加核能發電與碳捕獲與儲存容量;問題是屆時後者技術是否成熟、運用是否普及,仍有相當疑慮。所以核能還扮演著防止萬一昂貴的CCS發展失敗時,讓減碳計畫全局破功的關鍵安全閥角色。

在需求端,Eurelectric認為最佳方案就是支持國際碳交易市場,讓碳成本內化到每個部門,而不只由電力業者單獨承擔。Eurelectric認為這將為提升燃料效率創造有利契機。Eurelectric還認為將全歐盟區27國視為二氧化碳單一排放體,將可大幅減少會員國之間排放交易與轉移的成本,如果更集中使用電力,就能大幅減少包括石油在內的其他初級能源消耗。

另一項可以大幅減碳的策略,就是公路運輸電氣化。Eurelectric已經成立關於推廣電動車的專案小組,並在1027向歐盟交通部長(EU transport commissionerAntonio Tajani提送一分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佈建的規劃。(摘譯/修訂自:World Nuclear News Weekly 11 - 17 November 2009期)


附圖 使用核能可幫助歐洲提前10年完成減量目標

印度:Rajasthan-5號機首度臨界

【World Nuclear News網站2009/11/24報導】印度核能電力公司(Nuclear Power Corporation of India Ltd, NPCIL)董事長日前SK Jain宣佈,Rajasthan核電廠5號機於11月24日首度臨界,成為該國第18座營運的核能機組。

Rajasthan核電廠屬於「Rajasthan核能計畫,Rajasthan Atomic Power Project , RAPP」之一,該廠擁有6部機組,未來還計劃再增設2部機組。反應器採用印度自行研發的壓水重水式反應器(Pressurized Heavy Water Reactor, PHWR),但容量不一,前4部機組容量為220 MWe,5、6號機則為500 MWe。6號機可能隨後在2009年12月臨界。

印度對發展核能工業有旺盛企圖心,除早年因不願簽署《防止核武器蕃衍條約,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 NPT》,被核能供應集團國家(Nuclear Suppliers Group, NSG)列為相關技術拒絕往來戶,致發展受阻之外;印度本土缺乏鈾礦資源,也是重要發展制約因素。

但這一切都在2006年布希總統造訪印度,兩國簽訂民用核能合作協定草約後,打開機會之窗。印度隨後與澳洲、俄羅斯與法國簽訂類似協定,掃除各國進入印度的政治障礙。印度核能電力公司(NPCIL)先後與美國西屋公司、俄羅斯核能設備與技術服務出口公司(Атомстройэкспорт, Nuclear PowerAtomStroyExport (ASE))、法國Areva公司簽署類似合作協定,希望引進AP-1000、VVER-1000與EPR等先進機組與相關技術。每年並自澳洲進口大量原料鈾。 Equipment and Service Export Monopoly,

2008年7月底,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核准與印度簽署的核子保防協定,規定印度必須向國際觀察員開放國內的民用核能設施,並同意總署檢視現存於各核電廠的核子物質。

目前印度建造中的機組共有6座,分別為:Kaiga -4號機(預計2009年底啟動)、Rajasthan-5、6號機、Kudankulam-1、2號機(俄羅斯製VVER-1000型壓水式機組,淨容量950 MWe,預計2010年啟動)與Kalpakkam快滋生反應器(單機淨容量470 MWe,預計2011年啟動)。

印度計劃中的機組則包括:Kakrapar-3、4號機與Rajasthan -7、8號機(以上均為印度自行設計重水壓水式機組,淨容量640MWe)、Kudankulam- 3、4號機(仍採用俄製VVER-1000型壓水式機組,淨容量950 MWe)、Jaitapur -3、4、5、6號機(法製EPR機組,淨容量1,600 MWe)、Kudankulam-5、6號機(俄製VVER-1200型壓水式機組,淨容量1,200 MWe)、 Kaiga-5 & 6號機(機型尚未選定,容量在1,000 MWe至1,500 MWe之間)。此外,Pati Sonapur、Kumaharia、Saurashtra、Pulivendula、Kovvada與Haripur等新電廠,都有大量機組將按計畫逐年設置。預計2020年核電總容量將達21,180 MWe。

2006年印度公佈整體能源政策分析強調「核能是維護長期能源安全的最有效方案,印度將分三階段實現;最終目標是希望在2050年發展出以釷為燃料的核能科技。」

印度的核能發展三段論的第一階段,以鈾為燃料的壓水重水式反應器(Pressurized Heavy Water Reactor, PHWR);第二階段則為快滋生反應器(FBR);最終目標則為釷燃料反應器。

該報告也樂觀估計:在2010年核電容量將由目前的3,310MW提昇至11,000 MW;而2030與2040年的核電容量目標將分別為63,000 MW與131,000 MW;而2050年核電容量將高達275,000 MW(相當於275座標準機組)。(摘譯/修訂自:World Nuclear News Weekly 18 - 24 November 2009期)

IAEA:同意俄羅斯設立燃料銀行

【World Nuclear News網站2009/12/01報導】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日前同意在俄羅斯設立燃料銀行(fuel bank)。IAEA認為任何只要誠實承諾原子能和平用途的國家,就不應該因為政治的不公平干預而無法取得民用核燃料。

國際間曾提出一些方案來解決這些政治干預,其中最簡單的方案就是在IAEA的監管之下,貯存適當數量的核燃料現貨。如果原供應國拒絕繼續提供燃料,而需求國已確實完全遵照IAEA各項核子保防要求,就可以向IAEA申請取得這批燃料。IAEA規劃的燃料現貨儲量有120噸低濃縮鈾,足供2批初始爐心(initial core)、或是6批燃料更換所需。

IAEA大會在上週表決通過,授權署長天野之彌(Yukiya Amano)與俄羅斯繼續磋商並簽訂合約。IAEA強調:良好的市場運作已經為充分供應提供了保證,這批儲備燃料只是後備方案,它應該避免干擾現有燃料市場。

原始倡議的俄羅斯代表也表示:核燃料可靠供應的主要保證,就是供應者與消費者應該善盡商務契約的雙方義務,來維持市場良好運作。這批儲備燃料只用於在IAEA有良好信用、卻面臨無法克服的政治困難的國家。

但是前美國駐國際原子能總署大使John Ritch表示:「即使在理論上,這項計畫都很難令人信服。因為任何實際防止核子擴散的機制,都必須獲得全球核能業界與政府的堅定支持,所以燃料銀行將如何獲得各國法律支持還是一個疑問。」

Ritch懷疑到底這個新機構會改變誰的行為:在什麼情況之下,供應國才剛拒絕繼續提供燃料,卻又透過燃料銀行把燃料交給這些國家?為什麼一個完全遵守IAEA防止核子蕃衍規定的國家卻需要燃料銀行?為什麼一個執意發展鈾濃縮技術的國家,無論基於合法的商業理由或非法的軍事目的,會因為燃料銀行存在而改變初衷?無論如何,俄羅斯已經決定繼續執行這項計畫,並負擔所有低濃縮燃料的生產、貯存與維護費用。

創設燃料銀行的想法,始於2007年美國布希政府國務卿Condoleezza Rice向眾議院外交委員會(Hous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報告國務院2008年預算,討論全球非核擴散議題時,外交委員會主席Tom Lantos提出名為《國際和平與非擴散核燃料法案,International Nuclear Fuel for Peace and Nonproliferation Act》,建議撥款5,000萬美元給國際原子能總署,成立一座由國際經營的核燃料銀行,提供低濃縮民用核燃料給任何一個具有良好非擴散紀錄的國家。國務卿Rice當面表示贊成。

美國也在2007年IAEA年會中,以《核武威脅計畫, 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 NTI》名義,再捐助IAEA燃料銀行5,000萬美元。但附帶條件是,其他國家的捐助總額必須超過1億美元、或提供等值的核燃料。

2008年亞美尼亞與俄羅斯簽署協定,加入由俄羅斯主導、設置於西伯利亞Angarsk濃縮廠的國際鈾濃縮中心(International uranium enrichment centre),哈薩克與烏克蘭也表態跟進。

2009年3月,IAEA在科威特確定捐助1,000萬美元之後正式啟動這項計畫,目前共有歐盟、挪威、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與科威特等5國,捐款總額已達1.57億美元。國際燃料銀行計畫正式成型。(摘譯/修訂自:World Nuclear News Weekly 25 November - 1 December 2009期)

美國:低劑量輻射真的有害?

【World Nuclear News網站2009/12/02報導】美國電力研究院(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EPRI)最近研究顯示:低劑量輻射的危險很可能被嚴重誇大了,同時工業界也對一昧追求抑低劑量、偏離現實世界的氛圍提出嚴格的抨擊。

參與核爆測試軍事人員的輻射健康效應經常被各家引用為輻射危險的證據,但事實上只有在接受相當高輻射劑量的少數個人身上才能發現可觀察到的效應,但對於長期低劑量輻射暴露的健康風險,通常遵照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CRP)所建議的線性無低限模式(linear-no threshold model, LNT model)來評估劑量-風險關係。LNT模式假設,不管所接受的劑量有多小,都會產生等比例的風險。事實上,ICRP也一再重申,線性無低限模式(LNT model)是基於輻射防護目的的保守估計,並非用以精確評估低劑量輻射暴露所產生的風險,不過有意或無意的誤用還是層出不窮。

美國電力研究院(EPRI)研究超過200篇科學文獻,於日前發表《Program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Evaluation of Updated Research on the Health Effects and Risks Associated with Low-Dose Ionizing Radiation》專題報告,認為LNT模式非常可能高估輻射造成的風險。EPRI認為:長期低劑量率輻射暴露所產生可觀察的生物變異,遠低於高劑量率短期暴露。

核能電廠員工健康風險是世界上最常被研究低劑量輻射暴露的課題,由於員工自進入電廠後每筆劑量都被記錄且妥善保存,而且各國核能管制單位無不嚴格限制員工輻射劑量,電力公司也設定更嚴格的行政管制限值。目前美國每年約有10萬名核能從業人員,從1989年之後就沒有任何一位員工接受超過50毫西弗法定職業劑量限值,單次劑量超過100毫西弗的案例實在太少。因此無法獲得任何具有顯著統計意義的癌症增加案例。

世界核能協會董事長John Ritch、東京電力公司(Tokyo Electric Power Company)核能部門執行副總武黑一郎(Ichiro Takekuro)與Exelon電力公司營運長Chris Crane上個月連署致函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時表示:如果在制定輻射安全標準時,隱含「所有輻射都是有害的,即使劑量極其低微」這個錯誤的前提,其實是損害公眾利益的。

Ritch的信函代表核能業界對於IAEA目前正在修訂基準安全標準(Basic Safety Standards),將民眾年劑量限度由1毫西弗降低至0.3毫西弗的反應(譯者註:應為對於單一射源的劑量約束(dose constraint)值為0.3毫西弗,並非將年劑量限度降為0.3毫西弗)。Ritch警告:輻射安全的理論利益,應該是在損害尚未發生之前採取防範未然的行動;而民眾健康與環境保護的真正利益,則應該透過全球性的核能擴張而獲得。

目前這種不斷降低劑量限值的趨勢,不僅缺乏可藉此獲得健康利益的證據,更削弱了業界行之有年的劑量限制最適化原則(譯者註:即「合理抑低,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ALARA」)。在利益與實際風險之間需要睿智來取得平衡。

在實務上,不斷盲目追求降低劑量只會增加成本、讓管制與營運更困難,但對於從業人員與民眾卻沒有任何重要的實利。同時,應用核能對於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發展與緩和氣候變遷的利益還是可以達成,但必須付出更高昂的代價。(摘譯/修訂自:World Nuclear News Weekly 2 - 8 December 2009期)

美國:Yucca Mt.替代方案代價230億美元

【World Nuclear News網站2009/12/03報導】美國政府審計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GAO)最近發表名為《Nuclear Waste Management: Key Attributes, Challenges, and Costs for the Yucca Mountain Repository and Two Potential Alternatives》分析美國Barack Obama政府在能源部2010年度預算計畫中以大幅削減Yucca Mt.用過燃料最終處置場經費,擱置Yucca Mountain處置計畫的後遺症。結果顯示,任何用過燃料替代處置方案代價都遠比重啟Yucca Mt.計畫來得昂貴。

這份報告是內華達州Harry Reid與John Ensign及加州Barbara Boxer等3位參議員要求審計署進行評估的結果。Harry Reid與John Ensign都是Yucca Mt.計畫的死硬派反對者,Barbara Boxer則計劃阻止廢料處置場設在加州Ward Valley。

為解決擱置Yucca Mt.處置計畫的難題,曾有人提出將用過核燃料集中在2處暫時貯存或還是維持各電廠內乾式貯存現況,但是這些治標手段只不過是延後深地層最終處置開始的時間而已。

位於內華達州的Yucca Mt.早年是核子試爆區域,1982年美國國會通過《核廢料政策法,Nuclear Waste Policy Act, NWPA》,將其列為高強度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場候選場址,旋於1998年確定為美國唯一軍用高強度放射性廢棄物固化體、民用用過核燃料等的最終處置場,經小布希總統於2006年核定,能源部並於2008年6月正式向核管會申請建廠執照。不過早年《核廢料政策法,NWPA》規定Yucca Mt.只能處置77,000萬噸用過燃料,容量因已有60%電廠將營運60年明顯不足而廣受詬病。審計署(GAO)假設Yucca Mt.擴充處置容量至153,000噸時,143年營運期間的總成本約為410至670億美元。

替代方案成本價更高

Obama政府莽撞地中止Yucca Mt.處置計畫,導致美國必須立即找尋替代方案來應急。審計署(GAO)提出兩種方法,一是在10-30年之內尋覓兩處中期貯存設施(可為已除役的電廠),將散存在各電廠的用過燃料集中貯存在此,多為尋覓最終處置方案爭取一些緩衝時間,這項方案可以保留各電力公司已繳交高達300億美元的「核廢料基金」(Nuclear Waste Fund, NWF),然而問題是如何尋覓一個願意接受貯存設施的地方?

美國負責用過核燃料處置的主管機關是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 DoE),但其法定權限是否涵蓋營運集中式中期貯存設施仍未確定。再則,既然內華達州可以翻案,再找到一個州來接受這些用過核燃料,恐怕更是難上加難。更重要的是,這兩座設施畢竟只是中期貯存,長遠還是要找到最終處置場,除多此一舉浪費公帑外,實在看不出有任何正當性。但審計署表示,根據2009年現值計算,如果興建2座總量可容納153,000噸的中期貯存設施,加上100年的營運管理,總費用將150億到290億美元;屆時將使最終處置計畫成本暴增230億到810億美元,錯誤的政策果然比貪瀆可怕得多。

審計署(GAO)最後只能建議盡量採用現行的各廠分散式廠內貯存(on-site storage),但電力公司必須面對沒有最終處置場的重大變化。事實上,集中貯存或分散式廠內貯存,都只不過花大錢買時間的拖延戰術,更深層的是Barack Obama政府的和稀泥式妥協 – 只因內華達籍參議員Harry Reid是民主黨黨鞭。

Obama終止Yucca Mt.處置計畫的政治後座力十分驚人。旗幟鮮明的挺核大將共和黨籍參議員Lindsey Graham於2009年4月23日發動《歸還美國處置基金法案,Rebating America's Deposits Act》連署,並已獲得8位重量級共和黨籍參議員支持,其中包括2008年黨籍總統候選人John McCain。法案要求Obama在30天內決定:確認Yucca Mt.是高強度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場是優先選項、或是立即將「核廢棄物信託基金」(Nuclear Waste Trust Fund)中用於興建Yucca Mt.處置場的300億美元歸還電力業主。

同年7月,多家電力公司聯名致函能源部長(Energy Secretary)朱棣文(Steven Chu),質疑既然Yucca Mt.處置計畫已經終止,又沒有提出任何替代方案,為什麼還要大家支付每年總數高達7.7億美元的廢棄物處置費用?美國核能研究院(Nuclear Energy Institute, NEI)與全美公共事業管理委員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gulatory Utility Commissioners,NARUC)也同聲支援。

不僅如此,由於Yucca Mt.處置場從原先規劃1998年啟用,經多年延宕,迫使電力公司必須興建大量中期貯存設施應急,這些電力公司隨即向能源部求償而纏訟多年。截至目前為止,能源部已支付超過6億美元的賠償金。但是法院裁定:「核廢棄物信託基金」不得支付這些賠償,所以必須從聯邦預算中支出。此外Graham還計劃每年償付1億美元給目前暫存有軍方高放射性廢棄物固化體的各州政府,直至處置場啟用為止。這些驚人成本都將由納稅義務人為顢頇官僚補破網。(摘譯/修訂自:World Nuclear News Weekly 2 - 8 December 2009期)

< 上一則   下一則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