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A:金融海嘯影響能源投資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最近研究顯示,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造成能源需求與投資急凍,導致國際能源市場與投資計劃的嚴重紊亂。
首宗全球性金融危機影響分析,國際能源署(IEA)在《世界能源展望報告,World Energy Outlook》中表示2008年全球能源消耗量驟降1.6%,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第二度發商能源需求降低的現象,影響所及,將因投資減少而引發供應吃緊,特別在石油產業。另一方面,金融海嘯也使昂貴的「綠金」褪色,2008年全球風力發電投資驟降47%,不過最近有回昇跡象。
金融海嘯對於核能這種資本與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影響也很大,IEA警告可能會延誤甚或取消建廠計畫。IEA補充說明:在資本市場融資興建新核電廠原本就有一定難度,金融海嘯之後籌資難度肯定更高。
另一項短期影響核能發展速度的因素,就是天然氣產能過剩。國際能源署(IEA)表示:由於美國大量回收頁岩中的天然氣,導致美國天然氣進口量大幅減少,對於國際天然氣市場價格影響深遠。
儘管核能復興遭遇短期紊流,但核能仍舊是世界能源組合的關鍵成分之ㄧ。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chief economist)Fatih Birol在今天於倫敦發表的報告中表明「核能絕不是邁入低碳經濟的過渡技術」,相反地,「核能與再生能源、碳捕獲與儲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都是零探排放(zero carbon)能源的關鍵要角。」「事實上,核能是除了水力發電外,唯一可以大規模基載發電的近零排放電力來源,而水電的潛能往往受限於自然環境而不穩定。」
如果全球採用國際能源署(IEA)的建議,把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限制在450 ppm之內 – 即所謂「450情境(450 scenario)」,則到了2030年,全球投資低碳能元總金額將達7.155兆美元,其中再生能源投資將達4.77兆美元,核能也將分食1.272兆美元(相當於興建300座以上新機組)大餅。IEA已於10月份曼谷氣候變遷談判中公佈相關詳細訊息。
綜合以上資訊,核能將以佔總額16%的投資,達到減少全球14%碳排放的目標;相反地,再生能源投資高達總額60%,卻僅減少了27%的排放;碳捕獲與貯存投資佔總額11%,卻只減少7%的碳排放。如果以效益/成本比為比較標準,核能、再生能源與碳捕獲與貯存技術依次為0.875、0.45與0.636。換言之,投資核能的效益為再生能源及碳捕獲與貯存技術的1.94與1.38倍,核能絕對是最符合效益的減碳技術。此外,國際能源署(IEA)其實對於碳捕獲與貯存技術的成功信心不大,所以建議把其列為低碳技術的第三選項,並表示期望它能適時提出貢獻。
一改國際能源署以往對核能建設持保守看法,報告特別呼籲:在2020年之後,必需積極加速興建高達375 GWe的新機組(相當於把現有全球核能容量增加一倍),以便在2030年之後陸續取代即將除役的老機組。為達成這項高難度目標,核能工業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高達8%以上。IEA表示:「改善和縮短規劃程序對於加速核能發展至關重要!」IEA明確表示:「政府應該減低核能建廠的財務風險,因為它的前期投資負擔沉重。而完善的碳交易架構,將促使錢潮投資核能產業。」(摘譯/修訂自:World Nuclear News Weekly 4 - 10 November 20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