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尋
首頁 > 學術動態 > 台電核能月刊
台電核能月刊
字級設定: 預設

原著:小島正美 (每日新聞社主筆)

劉振乾譯

譯者前言:

這裡談到的「危險的話」,包含防腐劑、有機農業、狂牛症(BSE)、輻射劑量、自來水加氯處理、基因改造的作物、殘留農藥、媒體對風險的解讀等問題。有多少人對這些與大眾生活有關的切身問題有正確的認識呢?且聽專家的解釋。

本文是小島正美先生於2009年9月在青森縣MUTSU市發表的演講內容,原載於2010年 3月之ひろば386號

前言

我是小島,每日新聞 (譯註:日本第三大報,發行超過五百萬份) 的記者,主要負責生活報導部,約有二十年時間擔任食品安全與健康醫療的工作。我最近對「風險(RISK)」特別關心,今天要講的前半部為「風險是怎麼一回事」,後半則就「媒體所發布的『風險資訊』有多少正確性」,舉出具體的實例加以介紹。但願能因此讓各位從媒體所得的資訊來作為自己的健康上的參考時,與思考。                                 

我每一年採訪約500位專家,因此到現在為止已採訪過約一萬位專家。以下要講的內容,是透過採訪各行業的科學家,把我認為重要的內容加以摘述出來。因此不是我個人的見解,而是壓倒性多數的科學家所敘述的有科學根據(evidence)的話。

「沒有使用保存料(防腐劑)」的另一個含意

為什麼我關心食品安全與健康醫療有關的風險?日本經過二次大戰迄今約六十年,事實上在食品、健康、醫療方面幾乎都沒有不安了。但是對消費者做問卷調查的時候,問「有沒有對食品的不安」,有六、七成的人回答「有不安」。另一方面,我則全然沒有不安。其實我是從與消費者完全不同的觀點來思考不安。為什麼消費者會感到不安?舉一個事例來說明︰比如在通常銷售的飯糰(ONIGIRI) 的包裝塑膠紙上印有「沒有使用保存料、合成著色料」表示什麼?消費者一看到這標示,因為沒有使用保存料與著色料,就認為「這飯糰是安全的」。但是仔細看下面的詳細標示,印上「pH調整劑」。這pH調整劑乃是調整酸鹼性的添加物。而實際上,這pH調整劑乃是防腐劑的一種。因此這飯糰實際上有使用添加物做保存食物的功用,但卻寫著「沒有使用保存料」,這就是我認為是欺騙消費者的標示。

那麼,怎麼會堂而皇地寫著「沒有使用保存料」呢?因為以添加物的分類而言,pH調整劑不算是保存料。因此打上「沒有使用保存料」並沒有違反規定。換句話說「使用了沒有被分類於保存料的添加物」,但畢竟有多少消費者曉得這件事呢。

問題在於哪一種毒性較強呢? 以微生物做驗證,看看使用保存料與使用pH調整劑,哪一種情形微生物死的比較多? 結果是pH調整劑毒性相對的比保存料強。因為pH調整劑抑制細菌的能力較弱,通常使用量是保存料的十倍以上。而保存料只要使用極少量就可達成目的。在廠家多多生產使用很多pH調整劑而卻標示「沒有使用保存料」的商品,消費者則被蒙在鼓裡。

添加物會增加罹患癌症的死亡率嗎?

我常常出席有關食物的演講會,有一位講師說「添加物是危險的」。這位講師又說「大家知道『害』這個字吧?是對健康不好的意思。那麼在各位身邊什麼是危險的?」,說了之後接著說「麵包、飯糰與西點之類使用各色各樣的添加物,大家平常都吃這類東西,因此癌症增加,小孩很火爆而容易犯罪」。

這是真的嗎?專家中有極少數人主張「現代人由於吃太多的添加物,以致癌症增加,這可是真的嗎? 請看看資料1,這是有關腦血管疾病及癌症的死亡率的統計。有很多人不知道這數據,癌症的死亡率實際上全然沒有增加,這才是真相。

那麼為什麼說由於癌症而死的死亡人數增加呢?因為與年輕人比較,老年人死於癌症的機率較高,在人口中的老年人數增加的話,當然死於癌症的絕對人數會增加。有一半老年人的國家與老年人只占一成的國家,比較癌症的死亡人數,老年人少的國家其死亡人數較少,但因為人口結構不一樣,如此比較毫無意義。因此國立癌症中心推出年齡調整死亡率的數據。也就是如果人口結構相同的話,哪一個國家的癌症死亡人數最多的統計。根據其數據,女性的癌症死亡率一直往下降(部位別有乳癌死亡率的增加),並沒有增加。另一方面,男性則為稍減或維持水平。由這些數據來看,因為增加添加物以致癌症增加的說法乃是謊言,癌症根本沒有增加。另一方面,腦血管疾病與心臟病的年齡調整死亡率也是走下坡。大家都擔心新陳代謝症候群(METABO),事實上腦血管疾病也是減少中,當然還是要小心,但沒有因為添加物而增加新陳代謝症候群。

資料1

甚麼是影響健康的因素呢? 以癌症來說,有抽菸、不健康的飲食、運動不足、環境汙染等。另一方面,心臟病、腦中風、憂鬱症、糖尿病、肥胖等也有很多因素,但大多與癌症有同樣的因素。

會得到癌症的因素中有三分之一是抽菸、三分之一是不健康的飲食、剩下的三分之一是運動不足、肥胖、過濾性病毒以及來自職業性的因素。我向許多專家請教過,在專家中幾乎沒有人說「由於殘留農藥或添加物、環境中的輻射而得到癌症」。但是一般人卻把這些當成得到癌症的因素,敬鬼神而遠之。說起來盡是怕一些不用怕的東西。其原因可能是受到媒體的報導的影響。

不健康的飲食並不是指添加物或殘留農藥。而是指比如說,半夜三更吃宵夜、不好好照三餐時間用餐、吃脂肪多的食物、用餐之營養不均衡等。

「三丁目的夕陽」的時代比現代更多殺人事件

「三丁目的夕陽」為一部描寫1950年代的電影,三丁目是某某路的三段之意。1950年代及 1960年代有較多的殺人事件,可能是貧困所導致的吧!諷刺的是,看過「ALWAYS三丁目的夕陽」這部電影的人都知道那一段日子卻是鄰里關係最佳、人與人互動最好的時代。

「小孩很火爆而容易犯罪」的說法,的確照常理來說,火爆會使犯罪增加。然而,青少年的犯罪實際上有增加嗎?以資料2「少年殺人犯之被舉發人數之變遷」來看,將1950年代及 1960年代與現代加以比較,可以看出現代少年殺人犯是壓倒性地少數。資料3是「依年齡層別受到傷害與被殺死亡人數之變遷」則顯示0~4歲、 5~9歲之小孩被殺之人數也呈現減少現象。簡言之,青少年殺人以及小孩被殺之人數在統計上都呈現減少的事實。媒體一有什麼事件,就簡單的報導說︰社會環境惡化、青少年的殺人事件增加,、、等,其實與事實完全不符。


製作節目不能只考慮傳達事實

為什麼媒體會說犯罪越來越凶惡呢? 可能是因為報導的編輯方針乃基於該一時代的所流行的關鍵語(Key Word)而來。

1998年在TOCHIGI縣發生過小學生刺殺老師的事件,當時正是戴奧辛成為熱門話題的時候,被報導為「小孩會殺人是因為環境荷爾蒙的緣故」。其實這是子虛烏有。2000年發生過巴士劫持事件,而恰好犯下罪刑者的年齡集中在十七歲,報導時就被冠上「十七歲的犯罪」的標題。最近則經常出現「格差」一詞,在秋葉原發生不分青紅皂白的殺傷事件*被報導為起因於「格差」問題的殺人事件。但是,根據犯罪學者的見解,「格差」**並不是經過統計上驗證的理由。(亦即因社會階層的差別而造成犯罪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某電視台的記者為了要製作青少年犯罪凶惡化的節目而去採訪一位專攻青少年犯罪的大學教授。這位教授對記者說「根據統計少年殺人犯的舉發人數一直減少,並沒有凶惡化」,這位記者在他面前答覆說「是的,我知道了」。然而過幾天節目播出,其內容與採訪時的內容不一樣,還是播出「現代的青少年已經凶惡化」的內容,因為考慮這種題材對收視者來說,內容較易了解且有趣,而節目製作者也較容易發揮。如果真的照事實報導「根據統計一直減少」,就不是有趣的節目了。但是做節目的第一法則就是一定要有趣味性。

*此一事件為24歲的TOYOTA汽車衛星工廠的派遣工所為。在東京的鬧區秋葉原持刀砍死4名路人,另7名路人受傷。

**「格差」指因為社會上的不公平,產生的差別。家庭富裕的人能給兒女較佳的教育,由於此「經濟格差」而產生「學力格差」,進而產生所謂的「年收格差」,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人就是明顯例子。

想一想「真的是這樣子嗎?」

其次介紹把犯罪與社會格差連在一起會不會太草率的事例。我讀過因為殺了兩個人而被執行死行的年輕人的手記。這位年輕人的辯護律師說:「這位年輕人由於格差及貧困在非常可憐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因此不要判他死刑」。但是這位年輕人在手記裡清楚的說:「不,不要講如此的話。處在與我相同境遇的同年代的人多得很。99%的人沒有犯過任何罪。犯了殺人罪的只有我一個。絕大多數的人即使在格差中仍力爭上游,並不是因為格差及貧困讓我犯了罪。如果在小學、國中以及高中等人生的階段,有各種人給我忠告與支持,也許我就不會誤入歧途,但我卻沒有這種機會。以致於犯了殺人罪。這是我個人的問題。我的兄弟沒有一個人犯了殺人罪,而他們與我是在同一個環境中長大的,因此格差及貧困並不是犯罪的原因。」

翻翻看1960 年代、1970年代的報紙,就可以清楚當時反而有更多凶惡的事件。比如在1968年發生了一位小學生奪取嬰孩後丟到下水道的人孔(MANHOLE) 的事件。如果事情發生於現代,一定是社會版的頭條新聞,但在當時僅是一篇小小的報導而已。在當時反體制的學生運動很盛行,在東京新宿站的周邊,常有學生集合示威,殺人事件反而更多。

從以上事例要向各位傳達的是,大家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其實有的是不正確、不真實的。在所有情況有需要回到起點,想一想「真的是這樣子嗎?」。

在法國有一位製作「將有機農產品供應學校小孩中餐」的電影的人,這位先生來到日本推出這部電影。針對有機農業此類電影,記者們不加思索就馬上以「有機農業是好事」而刊登出來。介紹此類電影的時候,把對方說的話一字不漏的照抄,諸如:「癌症、糖尿病、不孕症等現代人會得的疾病有70%來自環境」、「法國的殺蟲劑使用量為歐洲最多,居世界第二」、「環境中的農藥與污染物質是癌症與糖尿病的成因」等都加以刊登。其實這些敘述與事實不符的,但「無知」的記者們就是信這一套。

在法國的殺蟲劑的使用量的確是歐洲最多的,但是世界的冠軍國家卻是世界最長壽國的日本。各位貴賓當中很多人都有「國產安全,外國產的危險」的想法,但如單以農藥的使用量來說,反而是國產的最危險。根據OECD(經濟合作開發組織)的數據,日本使用的農藥是美國與法國的四倍到八倍,從這數據來說,國產反而是有壓倒性的危險,但有這種想法的人並不多。

「自然最安心」的想法是不實際的

那麼有機農產品真的沒問題嗎? 我不是否定有機農業。大家似乎以為有蟲吃的蔬菜因為沒有使用農藥而比較安全,其實當蟲吃了以後,從該處會有黴菌進入而繁殖。例如玉蜀黍,有時就會繁殖一種稱為黃麴毒素的致癌性的黴菌,因此有蟲吃的蔬菜並不一定是安全的。

近畿大學的森山達哉教授做過實驗,比較有被蟲吃過的與沒有吃過的有什麼不同? 貴寶地青森以蘋果聞名,實驗結果顯示有蟲吃過的蘋果有比較多的Allergen(引發異常敏感性的物質)。

為什麼有蟲吃過的蘋果會有比較多容易引發異常敏感的物質? 因為植物為了防衛自己驅除蟲類,會發出可殺死蟲類的毒性物質。對人類來說就成為引發異常敏感性的物質,而森山教授就量出含Allergen的多寡。不管是蘋果或其他,凡是植物為了驅除蟲類都會發出防禦物質,因此有蟲吃過的蘋果有比較多的Allergen物質。

實際上,以Allergen物質為首,自然的植物會產生致癌性的物質到底有多少呢? 請看資料4。由此資料可看出自然或天然是安心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如本資料所顯示,從芹菜、包心菜、蘋果等植物會產生各色各樣的致癌性的物質。植物為了自身防衛而產生防禦物質以便殺死昆蟲,這一事實只要是植物學者都知道,但因為沒有新聞性,媒體就不會報導,因為從來沒有人報導以致未能廣為週知,所以我就此事加以報導。而相當於日本的「食品安全委員會」的英國的「食品基準廳」於2009年 7月出了一本很厚的報告書,說明「有機農產品與一般的農產品的營養價值完全一樣,對健康的影響也完全沒有差異」。但這件事,媒體也沒有加以報導。我想最近把它加以報導,而這也是事實。

食品中的天然化學物質的致癌性 資料4

來源:B.N. Ames, M.Profet and L.S. Gold; Proc. Natl.Acad.Sci. USA,87,7777       (1990)摘錄
註:芹菜的另一種引發動物的致癌性物質為5-,8-メトキシソラレン其濃度為6.2,因查不出其中文譯名,未列表中

科學家們遍查各種有關文獻,得到的結果是有機農產品與一般的農產品完全一樣,就衍生「幹嘛要出高價呢?」的結果。關於這本報告書,在英國受到生產有機農產品的業者大力抨擊。但是基於科學的根據對於健康的影響兩者是相同的。

但這並不是說有機農產品完全沒有意義。即使是對於健康的影響完全相同,談到對環境的影響,則不使用農藥的有機農作是可圈可點的。在田地不使用農藥對環境是好事,因此有必要把健康與環境保護分開來思考。

有害健康的風險有哪些?

荷蘭政府也出了一件「健康的損失排行榜(RANKING)」(國立醫藥品食品衛生研究所  畝山智香子)的數據。請看資料5。如果日本的「食品安全委員會」也能出一件類似的淺顯易懂的表,實在感恩。而列於其上的原因就是危險的。獨占鰲頭的是「以整體來說是不健康的飲食」以及「抽菸+運動不足+喝酒過多」其次是「五項飲食要因」。比如說不太愛吃蔬菜與水果,不吃魚,攝取過多的反式脂肪酸,就會升高有害健康的風險。反式脂肪酸比如在人造奶油中就有不少。

健康的損失排行榜(RANKING)   (荷蘭政府) 資料5

DALY: 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s. (障害調整餘命年數)
荷蘭人口約一千七百萬人
Our Food, Our Health: Healthy diet and safe food in The Netherlands, 2006

越往下,風險越低。看看這一張表就可了解食品中的微生物是有一點點風險,而最下方則出現環境污染物質的o-157,也就是說殘留農藥與添加物之類乃屬於排行榜下方者。換句話說,這些幾乎對健康沒有什麼影響。

話雖如此,請看看資料6的一般問卷調查「日本人的不安評估」的圖。(共有51項因素) 這一張圖是某一位大學教授所做的調查結果,越靠左邊,不安越大。依序為「地震」、「溫式效應」、「癌症」再接下去為「化學環境污染」、「化學合成添加物」、「農藥」,也就是添加物與農藥分別占上第七名與第十七名。(譯註:核能電廠事故則占第19名)

另一方面,「家庭內不和」則在最右側,而「飲酒」則是次低,被認為沒有什麼不安。第三低的「嚥下事故」指的是誤飲。由於不小心讓異物進入支氣管以致死亡的。在日本因為「嚥下事故」,每年有四千人到五千人因食物梗塞而死亡。各位在吃飯的時候也許沒有感到危險,其實還是要很小心。第四低的「自殺」,其實每年有三萬人,風險很高,卻被認為不屬於不安之類。

以我個人的看法,屬於右側的因素才是重要且要小心的。最右側的是「家庭內不和」,我倒認為不引起「家庭內不和」是一件關鍵要事。我認為家庭和睦沒有壓力,對健康很有幫助,但一般人卻不認為如此。活了八十、九十歲的人,對殘留農藥並不在乎。長壽的人有人喝酒,有人很喜歡巧克力,自個兒樂在其中享受人生。看看這些人就知道沒有壓力的生活有多重要。然而一般人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今天在這會場,相信有不少人吃維他命之類的保健食品。繼續吃維他命E、維他命A以及β-胡蘿蔔素等的功效倒是有科學上的數據。我在此直接引用國立癌症中心津金昌一郎所發表的數據,長時間繼續服用維他命E、維他命A,其總死亡率增加、而且沒有預防癌症的效果。不過當你缺乏某種維他命的時候,補充那一種維他命是好的,但如果不缺乏而吃下多餘的維他命E,並不會因此而更健康。有人說維他命E有抗氧化作用而每天服用,基於科學上的數據,這是全然錯誤的。

剛才也說過,一般認為植物是安全的,以洋蔥來做動物實驗,貓狗對洋蔥會發生中毒症狀,而對白老鼠,比農藥的量還少的洋蔥就會導致死亡。人類因為吃了很久而沒事,其實洋蔥內含有讓動物死亡或中毒的物質存在。

另一方面,herb(香草、藥草)聽來印象蠻好,如果孕婦每天喝各種的花草茶,會怎樣呢?目前沒有科學上的數據顯示會預防或治療疾病的功效。我認為孕婦攝取過去沒有吃過的東西,似乎不太好。癌症中心的津金先生也說:「不要吃比較好」。

聽過「芬蘭症候群」嗎?,在芬蘭做過一次有趣的實驗,分為兩組,一組人每天按時吃三餐,採取嚴格控制飲食的生活,限制脂肪的量、且考慮營養價值,如此持續15年,另一組人採取自由的飲食生活,不太考慮營養價值,同樣持續經過15年後,看哪一組的人較長壽?結果是持續嚴格控制飲食的生活的那一組人的死亡率較高。其理由之一為壓力(STRESS)。總而言之,要樂天的過日子,過太嚴格的生活是不好的。

有機農產品真的安全嗎?倒也不盡然。美國就常傳出在有機農產品中發生沙門氏桿菌中毒。其來源為家畜的糞。家畜的腸中有o-157等有害的微生物。把家畜的糞在有機農作時當有機肥,由於菌沒有完全殺死就放入土中,有可能附著於蔬菜。因此不是有機肥就絕對安全。比較化學肥料與有機肥的時候,如果單從微生物污染來判斷,反倒是有機肥比較危險。

談起微生物污染,一般人印象中以為經過輻射處理的食物是危險的,絕對沒有這回事。經過輻射處理,微生物的污染會減少。由於能夠減少污染,各國才會批准使用。如今全世界有約五十個國家做食品照射(即經過輻射處理),與其吃被微生物污染的東西,還不如吃經過輻射殺菌的食品比較安全。

不健康的社會心理與壓力的關連性

我在每日新聞社工作已超過30年,除了因為腰痛請假兩天以外,從不缺勤。其理由為幾乎沒有壓力。如果壓力積蓄下來就會不想上班,也會失去幹勁。

什麼時候會感受到壓力呢? 在工作上來說,與上司或在職場的人際關係不好,就會積蓄很多壓力。不只工作上的人際關係而已。有一項心理學的有趣實驗,在夫妻關係上,每天從太太或友人聽到「我喜歡你」與「你這個人是最差勁的」就有差別。每天被數說最差勁的、最差勁的,壓力就會累積下來,結果就會生出病來。生活上沒有接受到壓力的重要性從這項實驗可以了然於心。

日本人的壽命非常長,其實所得的懸殊(貧富差距較大)對健康有影響。越是所得的懸殊大的國家,人們越是互不信任,這種說法倒是可以理解的。當所得的懸殊狀況存在的時候,就會互相嫉妒而互不信任,結果就會積蓄壓力。也不是所得一直增加就可讓壽命也成比例的長壽下去。所得增加到某一程度,壽命也就不會再增加,也就是有最低限的所得就夠了。而此最低限的所得額大家認為約五千美元。雖然牙買加(Jamaica)、哥斯大黎加、瑞典、日本、美國、愛爾蘭的所得水準有差距,但平均壽命大致在同一水準上。各國的所得都在五千美元以上,因此都能達到一定的壽命以上。即使比較美國有所得懸殊(貧富差距較大)的地區與沒有所得懸殊的地區,在有所得懸殊的地區,平均壽命也較短。

日常生活中的風險管理

從以上的敘述,各位應該多少知道風險是怎麼一回事,飼養寵物是一件風險很大的事,這是我個人的想法。

比如以養貓為例,從貓的糞中有時會產生住血原蟲(toxoplasma),而漂浮於空氣中。養貓的孕婦中,每年約有十位會生出具有水頭症的嬰孩,頭大大而脊髓神經的機能差,甚至不會走路的嬰孩。有如此症狀的小孩為數不多,但每年一定會生出十位左右。由此結果看來,可知養貓的風險大,尤其對孕婦而言。

   

因為飼養寵物而得病的案例其實相當多。只就狗來說也有各種感染症,貓也有。總的來說,最好不要飼養寵物,但是養在室外又另當別論。要避免養在家裡一起生活。

微粒子的風險也是高的令人驚異。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外圍團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微粒子飛舞的地方工作的人風險相當高,是指在有石棉、混凝土、石膏板、橡膠輪胎的粉塵、採石場、穀物倉庫等地工作。以癌症的發症風險而言,微粒子被列為最高級別(依科學的證據的LEVEL)。

當然微粒子也有很多種,在那種地方工作、生活的話,風險會比較高。

其次談關於「出生兒低體重」的風險。請看資料7。生下來的時候未滿2,500公克的嬰孩,十名中約有一名。從1990年以來的統計資料來看,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十名嬰孩中約有一名體重未滿2,500公克,先進國中僅有日本,且是發生率最高者。

「出生兒低體重」的發生率高為什麼是風險呢? 因為生下來低體重的人,科學上的數據顯示成年後得到糖尿病、高血壓、心肌梗塞的風險較高。婦產科醫生常說:「為了要生出健康的嬰孩,孕婦要多胖十公斤,以生出三千公克左右的嬰孩」,但是孕婦卻注重自己的身材而不願意胖,因此從瘦的孕婦容易生出體重較低的嬰孩。原因是營養不均衡。因此在家裡要正確的向孕婦傳授「要多吃有營養的東西才能生下健康的嬰孩」。不過很多人還不清楚「出生兒低體重」生出後有上述風險,以致疏於防範。

即使吃任何東西都會檢出極微量的殘留農藥。懷孕中微量的殘留農藥與對神經的發展有密切關連的葉酸不足,兩者究竟何者重要?請教任何一位學者,都會說跟魚中有極微量的戴奧辛或汞相比,葉酸不足的問題更嚴重。要讓胎兒發育,營養份非常重要,務必要注意營養的均衡。與其擔心農藥的影響,倒不如注意營養不足帶來的高風險。

 

  

其次想想看有關狂牛症(牛海綿狀腦症,BSE)的風險。常常聽到以全頭牛檢查作為有關BSE的安全對策。請看資料8。 在這張圖上的四頭牛全都感染到BSE。A牛在腦中積蓄大量的異常(prion)朊病毒。B牛在腦中積蓄一點點而已。C牛則存在脊髓中。D牛存在小腸中。這四頭牛都持有可引起變異性Creutzfeldt - Jakob病的原因。現在日本實施全頭牛檢查,因此各位以為在食品處理場這四頭牛都因為檢查不通過而不能出貨。其實並非如此。不能出貨只有A牛,B、C、D的牛都送上各位的餐桌上。(因為檢查也查不出有感染)國民因為不知道真實狀況,以為「做全頭牛檢查就安全了」。

歐洲與美國知道這種實況,不做全頭牛檢查。最初發現BSE的英國政府也說「全頭牛檢查也不盡可靠」,數次說明藉著全頭牛檢查也無法確保安全性,說服了民眾。然而日本的消費者仍然認為必須做檢查,即使在厚生勞動省認為「二十個月以下的牛不必檢查」而把有關補助金刪除,但有些地方政府仍然做全頭牛檢查。這只能說是浪費公帑。

依現狀,具有異常的朊病毒的B、C、D牛照樣出貨乃是事實。由於異常的朊病毒在腦及脊髓的機率非常高,因此把這些危險部位--腦與脊髓都去除乾淨,就安全了。尤其在歐洲,雷厲風行地執行。在歐美甚至把這些危險部位塗上油墨,如果這些危險部位混入其它的肉中也可以馬上知道。

但是日本卻沒有採取如此的對策。也沒有對厚生勞動省報告的義務,因此是否確確實實把危險部位去除掉,實在說乃是不清楚的,只是認為它有正常的運作。

在舌頭的深處的舌扁桃也是危險部位,美國人因為不吃舌頭,就把整個舌頭都割的乾乾淨淨。不過日本人吃牛舌,會以為太可惜,因此會留一點點的舌頭下來。我個人實際到過現場觀察,發現絕對不應該在市場出現的舌頭的深部卻在日本市場出售。我曾經把此事加以報導,但注意的人並不多。消費者團體應該把這種現象對中央政府提出來,而要求「應該把舌扁桃切切實實地割下來」。

不過這並不是說國產的牛肉有危險。因為異常的朊病毒本身在國內存在的機率非常低,因此會感染BSE的機會接近零。 吃下牛肉後,有多少人會感染BSE呢? 根據「食品安全委員會」發表的數據,是每一億人到十億人有一人。這是還沒有除去危險部位時的機率。有關BSE的風險就是一億到十億分之一的程度而已。並且如果將危險部位除去的話,機率就變成百億分之一、千億分之一。到這種程度,可以說已達到幾乎都不需要擔心的狀況,因此即使危險部位的舌扁桃在市場流通,會感染BSE的機率還是很低的。

以前我說過上述的這些話的時候,會場裡有一位舉手發言:「百億分之一的機率,就是日本人每百年有一人會得BSE。那我有可能是這每百年中的一人」。我如此答覆他:「如果您是每百年有一人的機率會得BSE的那一位,那您來此演講會場的時候遇上車禍而死的機率遠高於此。也就是您外出移動本身就是風險。移動產生的風險與吃下感染BSE的牛肉的風險比較,移動產生的風險較高,也就是不應該來聽我的演講會。BSE的風險是非常微小的風險」。考慮到風險的時候,要比較狂牛症(BSE)風險與絕對的風險(如車禍)的關係,要評估比較是很重要的。

剛才我說過全頭牛檢查是浪費公帑,為此檢查已花掉約二百億日圓。同樣要使用二百億日圓的話,應該要用在更需要這筆錢的人身上。

我在醫療領域也做採訪,有一種稱為「レット症候群」的病。這種「レット症候群」是只發生於女孩的成長障礙,剛生下時沒有任何症狀。生下來半年到一年左右漸漸地知能衰退而且運動能力也衰退,到兩歲、三歲時無法步行也不會講話。這種症狀每年一定會發生50~60人。與BSE的感染風險比較,這症狀的風險高出甚多。其病患與家屬都陷入困境。接受醫療時會適用保險但因未被指定為難病,醫療費的一部分要自行負擔。有二百億日圓的話就有可能研究治療方法,這筆錢應該使用於類似的情形。

風險應該考慮比較一下負面與正面效果

「風險對風險」:考慮風險的時候,要考慮減少某一風險的時候會不會發生另一個風險的問題。

最淺顯的例子為自來水加氯處理。大家都知道自來水有加氯處理。為什麼要用氯處理? 因為怕如霍亂的微生物的污染而用氯把微生物殺死。但加氯處理會有產生trihalomethane等的致癌性物質。當這trihalomethane成為問題的時候,全世界就展開「取消加氯處理較好」的運動。在秘魯真的停掉加氯處理的時候,國內發生霍亂死亡達一萬人,因此認為「還是需要加氯處理」而重啟加氯處理。正如秘魯的例子所示,要常常記住當要減少某一風險的時候會不會發生另一風險的問題。

有「我討厭trihalomethane」的情結的人可以自費裝淨水器。在水龍頭裝上淨水器,的確可除去trihalomethane。但是當你淋浴的時候,從蓮蓬頭噴出水的時候也同時會飛出trihalomethane。由於trihalomethane有揮發的性質,在空氣中馬上會擴散。某一位老師把透過喝自來水所攝取的trihalomethane的量與淋浴的時候吸入的trihalomethane的量加以比較,以淋浴的時候進入體內者較多。因此與其在水龍頭裝上淨水器,倒不如在蓮蓬頭上裝上除去trihalomethane裝置,其效率較高。但要裝在蓮蓬頭的除去裝置相當昂貴,要花上日幣約30萬日圓(約台幣10萬元)。是否要投資那麼大的一筆錢將致癌性物質除去?要減少風險需要成本,應該充分檢討是否值得如此做。

我說歸說,到底我有沒有裝置除trihalomethane的設施呢? 其實什麼都沒做,不裝淨水器也直接淋浴。其理由為來自trihalomethane的健康風險非常低。以剛才的健康RANKING來說,不健康的飲食、運動不足、蔬菜與水果之不足才是更重要的因素,我判斷trihalomethane是屬於不必介意的風險。

類似trihalomethane的「風險對風險」的事例還有不少。比如,當發生更年期障礙時,有人說補充女性荷爾蒙就好。補充女性荷爾蒙的確可以改善更年期障礙的症狀,但是也會提升得到乳癌的風險,雖然機率不多。

如果由於更年期障礙的症狀嚴重到不能忍受,補充女性荷爾蒙不失為好策略。即使說會有得到乳癌的風險,機率很低。一般而言,日本人的更年期障礙的症狀比外國的女性輕微。這是因為有攝取天然的女性荷爾蒙。吃很多大豆製品的時候,會獲得與荷爾蒙補充療法相同的效果。有這類症狀的人,不妨多多攝取豆類。

其次的例子為2001年發生於美國的911恐怖行動,被劫持的飛機向大樓撞上去。見到這影像的美國人認為「搭上飛機,會不會有被劫機的風險」而不敢搭飛機。那麼選擇什麼移動方式呢?不坐飛機而改開車,其結果,很諷刺地車禍的死亡人數增加了。「風險對風險」就這麼一回事。

進口的柑橘類會使用防黴菌劑,到底要接受因黴菌毒而引起食物中毒的風險,或是讓防黴菌劑進入體內造成健康的風險,任君選擇。

再來思考攝護腺癌的死亡減少與生活的品質(QOL/Quality Of Life)。男性的攝護腺癌最近有增加之勢,通常做PSA檢查是把平常不會放出於攝護腺之外的蛋白質加以捕捉到,就可以早期發現攝護腺癌。但該不該做此項檢查?即使在醫學界也是意見分歧,讓我感到困擾。

如果做PSA檢查,而被告知「您有攝護腺癌的可能性,在初期階段,開始治療吧!」,會發生什麼事呢? 單純地說「穿紙尿褲而長壽」。也就是壽命(生存率)的確會延長,但是日常生活會很不方便的機率有一成左右。你會選擇犧牲生活品質、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嗎? 如果是我,我認為等到發現再來做治療也差不了多少(即不做PSA檢查)。當然這純粹是我個人的意見,每個人應該有不同想法。

這是有趣的事例。大家都知道鮪魚、鯖魚、沙丁魚等對健康很好。很可惜地這些魚中有不少的汞、戴奧辛、PCB、鎘等有害物質。

美國政府以汞為例提出勸告:「孕婦要吃鮪魚的時候只能每星期吃340公克(相當於一餐吃魚的量)」。英國也有同樣的勸告。但是調查遵守這勸告只吃一點點魚的孕婦與照常吃很多魚的孕婦所生下來的小孩,結果顯示照常吃很多魚的孕婦的小孩的言語知能水準較高。也就是魚裡雖然有汞或戴奧辛等有害物質,還是有凌駕於其風險的正面的效果。這正面的效果來自魚中含有可促進知能發達的DHA的不飽和脂肪酸。

這是屬於逆向操作的說法,若考慮風險而遵從「吃鮪魚時要少量」的勸告時,就等於得不到由DHA來的正面效果。所以如果是我,我選擇照常吃很多魚。其它還有數據顯示吃魚的人罹患心臟病的較少,以及不吃魚的人較容易得到阿茲海默症的數據,因此吃魚的應該比較好。應該比較風險的負面與正面的效果,衡量兩者之後再做選擇。

以上舉了幾個事例就是考量風險時,要比較負面與正面的效果,當正面的效果多的時候,就接受某些程度的風險。

如果換個角度來想,負面的健康風險在經濟上會成為正面的效果。比如抽菸的風險。抽菸的人比不抽菸的人會早死。早死的人收到的年金比較少,因此抽菸者對日本的財政有很大的貢獻。因此有人說:「不要過份講抽菸的人的壞話」。

還有一個有趣的事例,汽車的排氣瓦斯。常常聽到以汽車的排氣瓦斯自殺的新聞。為什麼吸入汽車的排氣瓦斯會死掉呢? 因為其中含有一氧化碳。吸入一氧化碳的確會馬上死掉。但以現實來說,每天有無數的汽車排放一氧化碳到處行駛。如果考慮一氧化碳的致死效果,會覺得中央政府為什麼對這一現狀不加以規範呢?「每一部汽車行駛一天所排放的一氧化碳的量,是使約一百人可以自殺的量」,但即使如此,中央政府仍舊不加以規範汽車排放出來的一氧化碳,理由在於CO排出後瞬間就擴散於空氣中,且稀釋到我們即使吸入也不會有問題的濃度。

同理可以類推,比如「從核能電廠排放的放射性物質而使周邊地區接受到的輻射劑量為每年0.001毫西弗以下」,量雖少但還是有排放。不過這正像從汽車排放出來的一氧化碳瞬間就擴散於空氣中一樣,完全沒有問題。

請看資料9。最容易了解的事例是我個人的親身體驗,我去美國採訪的時候所接受到的輻射劑量,往返東京與紐約的飛行就相當於接受四次胸部X光檢查的輻射劑量。搭飛機由於飛行高度高,比平常多接受到宇宙線,不過搭飛機的人不會感覺到那是一種風險。一次胸部的X光檢查輻射劑量是 0.05毫西弗,而我們日常生活裡從宇宙、空氣中、大地及食物所接受的輻射劑量為每年2.4毫西弗(世界平均),因此低於此的輻射劑量就不必太在意了。

不過唯一擔心的是,一次就接受6.9毫西弗輻射劑量的斷層掃描檢查。CT檢查會接受到較多的輻射劑量,如果在醫療檢查時要做好幾次CT檢查,就會令人有點擔心了。日本是世界上CT檢查裝置最普及的國家,因此有不少人做了此項檢查,盼望大家不要做不必要的檢查。我的見解是如果在一家醫院已做了CT檢查,而在另一家醫院最好跟醫師說:「以前已做過這項檢查,請參考上一次的」可能比較好。由於風險的影響度有大有小,對於影響度大的風險應該要多加注意。

有一種稱為「食品中的(Acrylamide)丙烯醯胺分析結果」的數據。(資料10)油炸的馬鈴薯條中含有稱為丙烯醯胺的致癌性物質。關於這成份,有一段時期,媒體報得轟轟烈烈,但是過了一陣子,又消聲匿跡了。以我個人意見,與其關心殘留農藥,不如認識吃油炸的馬鈴薯條風險比較高。

在世界上,有不少機構在計算癌症的風險。由於丙烯醯胺的致癌風險,據推測其風險為一萬人有一人到十萬人有一人的高機率。由於計算方法有異,然而我還是認為不要每天吃馬鈴薯條較好。每天吃很多,就會超過一天的丙烯醯胺容許攝取量。但消費者似乎完全不在意馬鈴薯條的致癌風險,等閒視之。

資料9


基因改造的作物對自然環境較好

現在,美國大量生產玉米以低價進入市場,不過大半的記者對此現象抱持懷疑的想法,就常常寫一些內容是「以如此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低價的玉米是好事嗎?」的文章。

以我的看法,我要回敬「真的如記者所說的嗎?」。美國以大規模農業生產玉米與大豆輸出到日本,有什麼不好呢? 我認為很多記者以「生產性高的大規模農業似乎不好」的價值觀做採訪報導。

資料11是「2008年世界的基因改造作物栽培狀況」,顯示世界有哪幾個國家生產基因改造的作物。根據此資料,有25個國家種基因改造的作物。其種植面積超過一億公頃,在美國、南美、加拿大、中國、澳洲、印度、西班牙等地都有種。資料11中的表另譯如下表:

基因改造的作物栽培主要國家,50,000公頃以上有下列14國:

50,000公頃以下的有智利、捷克、波蘭、埃及、葡萄牙、德國等國家。

聽到基因改造的作物,很多人會感到有點不安。我個人在以前也有同樣的印象,不過到美國實際參觀栽培基因改造的作物後,才發現與在日本所想像的完全不同。 在日本不吃基改作物為飼料的雞所生的蛋才能以高價賣出,這是「以傳統方法種植的玉米所養出的蛋」。我為了採訪到底這玉米如何栽培而前往美國。不使用基因改造的玉米,是以傳統大量噴灑殺蟲劑的栽培方法種植的。 另一方面,附近種植基因改造的玉米田,則以無農藥方式栽培。基因改造的玉米,由於品種改良會製造出只會殺死會吃玉米的害蟲的蛋白質,因此害蟲吃了玉米的莖或葉就會死去。因此無須農藥。到底哪一種方式對自然環境有利呢?

請教美國的農業生產者,都說「不想使用殺蟲劑」。理由是「如果噴灑殺蟲劑,附近的河川會受汙染,我們的飲水與身體也免不了受到汙染。 雉雞、兔子和瓢蟲等益蟲全部死光光,這絕對是不好的」。如果是用無農藥栽培的基改玉米就幾乎沒有這問題。我去過美國看現場好幾次,以前噴灑殺蟲劑栽培的時候沒有兔子在田野生息,如今改用無農藥栽培,有兔子生息,生態系統恢復到以前的狀態。因此每一位生產者都說「基因改造的作物較好」。(譯註:根據2010年8月24日日本經濟新聞的專欄報導,由於美國種植非基因改造的大豆的農家越來越少,日本購買的大豆越來越貴,如果日本仍堅持要使用非基因改造的大豆的話,將來有可能一塊豆腐要價日幣500日圓)。

 

這一問題在於有「吃下會讓蟲死亡的玉米不是很危險嗎?」的印象。基因改造的玉米會產生的蛋白質(Bt蛋白質)是只會影響玉米害蟲的蛋白質,其實也使用於有機農業的蛋白質(生物農業)。當我這樣向大家說明的時候大家就安心了。

最近我去紐西蘭,見到生產奇異果的有機農業的農家。我問他「如何做有機農業?」答覆:「為了消滅害蟲我噴灑Bt蛋白質」。而基因改造的玉米則是可以自行製造Bt蛋白質。只差在自行製造或是由外部噴灑而已,完全沒有問題。了解到如此事實之後,對日本的消費者願意出高價購買使用很多殺蟲劑種植的玉米感到不可思議。我對日本的消費者團體談這件事,回答竟是「不曉得有這回事」,然而現實就是如此。我認為基因改造的作物對自然環境絕對有利。

只有一件令人擔心的事,花粉飛去與其他植物雜交的風險,要把它看做嚴重到什麼程度? 即使花粉飛去,也不是雜交種會一直繁殖下去,我個人認為風險很小。與該風險比較,還是不用農藥為佳。但是媒體並沒有將這件事好好的加以報導,以致大家都不清楚這回事,這才是事實。

考慮有關毒物混入食品的風險

再談殘留農藥的問題。從中國產的鰻魚檢出超過基準值的農藥、從回收的鰻魚發現被禁用的抗菌劑等等,違反基準的資訊被再三地報導。從中國進口的鰻魚違反基準的件數很多是事實,打一個比喻,這就像比較日本的殺人犯人數與紐西蘭的殺人犯人數,而說日本的殺人犯人數比較多。日本有一億二千萬人,而紐西蘭的人口不過約四百三十萬人。如果比較殺人事件之件數,當然人口多的日本會比較多。同樣的,從中國進口的鰻魚違反基準件數多,是因為日本從中國進口大量的食品。要檢查的中國食品的數量是其他國家的十倍。以被檢查數的違反率來說,統計上中國並不是違反最多的國家,反而有時美國或歐洲違反率較高。只報導絕對的數字如同玩數字遊戲。如果說進口鰻魚有發現違反基準的報導,那麼也應該報導或考慮鰻魚以外的東西,它們的基準值又是如何設定的。

比如說,在鰻魚的殘留農藥違反基準值,但同量的農藥在甘藍菜與大豆則不算違反。殘留農藥超過基準值的鰻魚要丟棄,但含有比在鰻魚中更多的農藥的甘藍菜與大豆則不算違反。也就是隨著作物的不同,其基準值各異。媒體只知道報導鰻魚裡有超過基準值三倍或四倍的殘留農藥,卻不知道其他的農作物裡含有遠超過此量的農藥。

那為什麼基準值依作物而異呢? 其理由為依照被使用的情況而設定農藥之基準值。比如甘藍菜實際多使用A農藥,那麼對甘藍菜,A農藥的基準值就設定較高。因此並不是違反基準就代表「危險」了。

媒體也大肆報導來自中國的餃子中檢出二氯松的事情,此一報導內容的特徵是寫下有基準值二倍的二氯松,但卻沒有清楚的報導這二倍的量會對健康帶來什麼影響? 只是報導托兒所的兒童吃了、用於學校的中餐、高齡者吃了等等,而藉此表示危險。(譯註:此為發生於2008 年2月的事)

當我們接觸到各種報導的時候,即使想要正確判斷其風險,如果像要從剛才的二氯松的報導內容來判斷是不可能的。中央政府應該代替媒體清楚的向國民說明,這件事會給民眾帶來多大的健康災害。

曾經發生過一家大食品製造廠商的維也納香腸被檢出有氰。此時媒體集中火力攻擊該一企業疏忽食品的安全。由於企業內部的資訊傳達慢,因而延遲了資訊公開,以致拖延了製品回收的時間。媒體把企業應付危機的效率(即對事情的處理態度)當做風險報導。

如果要論到0.02或0.03ppm的氰會給民眾帶來多大的健康災害,其實它並非危險的量。並且此時,厚生勞動省(相當於台灣的衛生署加上勞委會)已公開說:「並沒有違反食品衛生法」。雖然中央政府已掛保證說沒有違反,但該企業仍然把這出問題的製品自主回收並銷毀。我認為這是一件浪費物質的事。如果以WHO(世界衛生組織)或EU(歐盟)的基準來看,這一次的檢出量仍屬合格。也就是在歐洲的話,就不必自主回收並銷毀了。

我們的血液中也有戴奧辛

以前,調查歐洲人的血液,結果發現有PCB與DDT等。其實檢查人的血液,每一個人都會檢出很微量的PCB與DDT以及農藥的成份。在上述報導中並沒有報導檢出多少的量因此無法判斷,但只因檢出這些有害成份而以「母奶被汙染」、「血液也被汙染」、 「恐怕有複合作用」等危言聳聽的標題加以報導,真正有多危險則一字不提。

其實在日本也有做類似調查的團體,請國會議員與學者自己做血液檢查,結果真的「檢出PCB,也檢出戴奧辛」。如果檢查我的血液,一定也會檢出同樣的結果。這一調查讓人感到興趣的是,受檢者之中戴奧辛的數值最高的是國會議員。這位國會議員很擔心地說:「怎麼辦?」。依我的看法,即使戴奧辛的值高但是還能勝任國會議員,就不用怕,完全不必擔心。這麼低的量一點都不會有問題。

存在體內的戴奧辛的量當然是越低越好,如果要減少戴奧辛,該怎麼做呢? 答案是不吃海鮮即可。進入體內的戴奧辛,七到八成來自海鮮。因此不吃海鮮,戴奧辛的攝取量的確會減少,但不吃海鮮又會造成兒童的中樞神經的發育遲緩,或容易得到愛茲海默症,利害相衡還是吃海鮮的好。

媒體該多學習有關風險的知識

不單是食品,在醫藥品的情形也常見強調副作用的危險的報導。周刊的封面見過「因抗憂鬱劑而『將妻子殺害』」的標題,其內容則說因吃抗憂鬱劑產生副作用,而增強攻擊性的性格,以致最後把妻子殺害。這種事例即使只有一例,記者馬上會把它報導出來。但記者可能沒有想到因為此報導,受害的是患者。只要有「因副作用而殺人」的標題,那些實際服用抗憂鬱劑的人就會怕。為什麼這種事會見報呢? 記者只看到因為副作用而發生不好的結果就把它加以報導。但是事實上由於服用抗憂鬱劑而受益的人則遠遠多於有負面作用的人。但是一般的人看到此類的報導就會留下畢竟抗憂鬱劑是可怕的印象。

我曾經問過一位寫了「由於抗憂鬱劑以致自殺增加」的報導之記者,為什麼寫這篇報導。記者似乎具有發現到危險的東西就想要「非警告讀者不可」的使命感或正義感。我在年輕時也有同樣的感覺,即使發現一點點副作用,就會寫下「有這種重大的副作用」來警告。這些都是來自記者的正義感或使命感,不是有惡意而寫出的。雖然沒有惡意卻寫出有偏見的報導。

那麼想一想這位記者到底缺少了什麼? 我的看法是沒有對「風險與利益」「風險對風險」等有關風險的事下過一番功夫研究。我為了要讓媒體記者正確了解風險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然後再寫報導,最近在各地以私人名義開辦有關風險的研討會,讓媒體記者多方參與,互相切磋。雖然不知道能否立竿見影馬上收效,只能一步一腳印地持續做下去。

偏見的危險性

會發生偏見的原因除了正義感與使命感之外,在所處理的資訊中有可能隱藏獨家新聞(報導)意識,與權力批判有關的報導也是其中之一。比如說小企業的話就網開一面,巨大企業的話就窮追猛打,似乎存有這種意識。

從前姉齒建築士的耐震偽裝事件,為了要追究組織性的詐欺,檢察官逮捕了八人。在國會請休查公司的小嶋社長(總經理)當證人傳問的鏡頭,就好像把社長當做十惡不赦的人看待。當時媒體都報導為組織性的耐震偽裝,但您知道結果怎樣嗎? 真的出人意料之外,某一報紙報導「被確認為想拿到案件的建築士(建築師)的單獨犯行,刑期確定」。也就是這次的耐震偽裝事件乃是姉齒建築士的個人單獨犯法行為而不是組織性的犯法行為,才是所謂的「真相」。

至於小嶋社長在判決中被認定為什麼角色呢?根據判決內容則為「無法否認屬於本件之被害者」。也就是小嶋社長乃為被害者。被姉齒被告以謊言欺騙因而捲入事件中。然而直到現在一般人所具有的印象恐非如此。其理由為媒體對判決結果都不會大事張揚,只以小篇幅報導,有很多人根本就不會去注意。我請教周邊的人有很多就表示「全然不知是個人單獨犯法行為」。我心裡想當初大大地報導「有組織的耐震偽裝」對無辜者傷害很大。

所謂的事件,一旦輿論說「這個人是壞人」就必定會炒到這壞人被檢察官逮捕為止。每個事件都雷同。說得比較單純一點,檢察官為了要贏得大眾的喝采就逮捕人。有很多情形是被逮捕者在判決時似乎沒做了什麼壞事。(可能只是小壞事一樁)。當媒體在搶新聞的時候,只要獲得有可能導致犯人逮捕的情報,就搶先加以報導,未審先判。因為有這種競爭意識,檢察官得以將媒體加以操控。因此我的看法是當事件剛發生的初期情報,最好不要採信。

我們看到事件的時候要做什麼?

其次回想一下非加熱製劑傷害愛滋病患事件,發生此事件已經是二十年前的事了。當時東京帝大的安部教授,被視為罪大惡極,判決結果是無罪。

促使愛滋病發病的非加熱製劑,當時在全世界都有使用,就是美國也使用。然而為了這事被逮捕的只有安部一人,發展為刑事案件的也只有日本。為何變成如此離譜的事?  明顯地是因為媒體特別注重由非加熱製劑帶來的副作用而大肆報導之故。

美國的愛滋病毒的權威,家樂博士支持安部先生。檢察廳人員赴美拜訪家樂博士,請教有關對安部先生的看法。家樂博士明確的回答:「安部先生一點都沒錯,安部先生乃是血友病的專家,他不懂病毒(virus)。另一方面,我們是病毒的研究人員,因此很清楚。但即使我們在那時也無法預見」。檢察官很困惑。因為如果把家樂博士的話在裁判公開,安部先生就是無罪。結果,檢察官把家樂博士的證詞隱蔽而不公開。在2008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法籍西牙西博士也與家樂博士一樣支持安部先生,然而檢察官也把證詞隱蔽而不公開。

換句話說,檢察官認為某人有罪而加以逮捕的時候,會隱蔽讓犯人成為無罪的(對檢察)不利的證詞,因此不到三審定讞,真的不知道嫌犯是否真的有罪。 當我們看事件的時候必須採取如此的態度。

前不久有一位經濟學者被以「鹹豬手」罪嫌而逮捕,其實是否真的幹了此事情況非常曖昧,如今仍有後援會支持可為佐證。根據後援會的說法,這可能是警察的誤認逮捕。這位學者當時具有與內線交易有關足以撼動政府的情報,且據此對政府大力批判。聽說在暗地裡有政治家要求「想辦法吧」。以後一直有警察跟蹤「如果有任何脫軌行為馬上逮捕」。結果他就被逮捕了。

如果是「鹹豬手」,一般常態是女性驚叫然後跑到車站事務所,告發「這個人「鹹豬手」,但當時並不是如此。而是警察在後跟蹤,在現場就被逮捕。雖然沒有確證,被逮捕似乎有政治的背景。

 (譯按:此處談到的經濟學者的案件應該是2006年 9月13日發生的植草一秀教授的案件。(時任名古屋商科大學教授))

 

地球溫室效應,CO2是原因嗎?

地球溫室效應的原因,媒體多半以「地球溫室效應以CO2為原因」來報導。但也有不少學者說「並非如此」,為什麼呢?

前幾天我參加與地球溫室效應有關的研討會,聽到某一學者的話。在一千年前,日本既無工業活動也無文明,而當時,地球正處於大暖化的情形。以日本歷史來說是屬於平安時代。當時,在加拿大東北方的格陵蘭(Greenland)正是名副其實的綠島,有很多牧草。格陵蘭有不少維京人(Viking) 住下來,飼養家畜,氣候很溫暖。而其暖化的原因當然不是現代的工業活動。知道此一現實,可以說只靠CO2就能引起地球溫室效應未免把事情太簡化了。

從1945年到1970年間,有人說地球將寒冷化。甚至造成「地球會寒冷」一書成為暢銷書。當時日本工業活動正興起,CO2的排放逐步上升。雖然CO2排放一直增加,但是地球的溫度卻是下降。知道此一事實就可了解這並不是那麼單純的問題。

為了說明由於地球溫室效應而讓動物陷於滅絕的危機所使用的廣告,常會使用白熊的照片。當格陵蘭是綠島的時候,白熊活下來,而如今也照樣活著,正是說明不會因為地球暖化而讓白熊滅絕。不只在一千年前,地球已數次經驗過比如今更高溫的暖化。而白熊從那時就一直繁衍下來。並不是那麼單純就會讓白熊滅絕的。在冷靜的了解這些事以後,再來思考地球溫室效應問題可能較好。那麼到底原因在哪裡? 基本上是由於太陽活動。除了太陽活動之外,雲或水蒸氣、宇宙線、海流、地球的軌道等等的原因造成地球溫室效應。

結語

我們該有什麼樣的風險觀? 考慮風險的時候應該比較負面與正面的效果看哪一個比較重要,還要看它是否以科學的論文加以發表,根據這些做判斷。

謝謝各位!

  

譯者謝詞:承蒙東北原子力懇談會及小島正美先生以2010.7.30 e-mail惠賜翻譯權,謹此申致最高謝意。

講師小島正美之簡歷

現職:每日新聞社 生活報導部 之主筆

1951年12月出生

1974 畢業於愛知縣立大學,同年進入每日新聞社服務

1997 升任主筆 

< 上一則   下一則 >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