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搜尋
首頁 > 學術動態 > 台電核能月刊
台電核能月刊
字級設定: 預設

梁天瑞譯(台電核能發電處)

英國:投資核能首重政策明確

【World Nuclear News網站2010/07/19報導】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ㄧ的安侯建業(KMPG)顧問小組指出:英國應該儘早徹底改革國內電力市場,以提供健全架構確保私部門大規模投資核電市場,來滿足該國雄心勃勃的減碳目標。

2007年3月英國訂定「氣候變遷法」(Climate Change Bill)明定2020與2050年英國減碳目標分別較1990年減少26-32%與60%,這項政策目標具有法律約束力。該法也首創五年一期的「碳排放預算」(carbon budget)制度,規劃未來15年之碳排放目標,再由獨立的氣候變遷委員會(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 CCC)評估,並將年度報告提送國會審閱。目前該國第一期(2008至2012年)的「碳排放預算」,規定以1990為基準年,在2012年底必須減少22%的排放量。第二期(2013至2017年)的減排目標為28%;第三期(2018至2022年)的減排目標則為34%。

2009年底,氣候變遷委員會(CCC)提送國會的第一次年度成果報告中,除評估包括電力、交通運輸、供應暖氣、建築與工業等部門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與工具之外、並建立績效指標用以評量政府各部門未來的減排成績,也提出政府整體減碳政策 - 「低碳過渡計劃」(Low Carbon Transition Plan)。其中點明電力部門要將快速除碳化(decarbonization)列為第一優先。如果要達到碳排放強度由現在的0.54 kg-CO2/kWh降低到2020年目標的0.30 kg-CO2/kWh,就必須在2016年之前,增設23 GWe的風力發電容量(相當於8,000座大型風力機組)、3座核能機組再加上4座碳捕捉與封存示範廠(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demonstration plant)。

安侯建業的分析報告是受德國電力巨擘RWE公司委託,該公司與E.On聯手成立Horizon Nuclear Power公司,進軍英國核能發電市場。KMPG結論認為英國政府應該有更清晰地計畫來達成減碳目標。在「低碳過渡計劃」中應該規劃興建更多核電機組。

KMPG表示:目前架構中,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可能促使投資者積極開發核電。它補充說:儘管碳交易價格能使投資核電獲利,但還不到能促成積極投資的決定(positive investment decisions)所需的規模。

「目前投資低碳能源主要依賴政府的干預及保護措施,但這些措施的步調並不一致。」報告又指出:應該「創造更加穩固的市場機制,以獎勵投資各項低碳能源,包括新建能機組在內的。」「關鍵問題在於:究竟應該選擇容納所有低碳能源的單一電力市場,或是針對每種低碳技術成立多重市場?」研究顯示:「如果英國採取大規模快速擴展核電策略,就能吸引現在的合作夥伴在資產負債表之上挹注融資。如果這項擴張視為必要的,就應該深化改革、去除不必要的風險以吸引新的投資者。」但KPGM也表示:「為使目標明確,並未建議政府補貼核電發展。」

RWE委託KPGM研究的目的,是希望KPGM獨立評估是否能確保做成積極投資決定、並且能夠即時有效地取得投資核電所需規模的融資承諾。RWE還要求KPGM提供建議,政策、市場與監管架構應如何改變,以吸引新建機組潛在投資者。KPGM曾諮詢7家有意競逐英國新建核電機組計畫的公司,以及政策制定者、信評機構與各融資機構。包括:Centrica、法國電力(Electricité de France, EdF)、德國兩大電力巨擘RWE與E.On、西班牙最大核電公司Iberdrola、法國天然氣公司(Gaz de France, GdF)-Suez與英國本土Scottish & Southern Energy公司。

目前EdF/BE集團已取得Hinkley Point C與Sizewell C兩處廠址,將各興建2部容量1,650 MWe的EPR,總容量為6,600 MWe,預計分別自2017與2019年商轉。

Horizon Nuclear Power則擁有Oldbury與Wylfa等2處廠址,機組可能在西屋公司的AP-1000與Areva的EPR之間擇一,两廠之容量各為2,400 MWe與3,600 MWe,商轉日期最快在2020年之後,總容量約為6,000 MWe。

KPGM之歐洲電業聯盟(European Power and Utilities partner)負責人Richard Noble表示:「為使政府雄心勃勃的減碳目標可以早日實現,核能應該擔負起英國經濟安全的低碳能源組合的核心要角。」他補充說明:「核能代表成本最低的低碳電源。我們的研究顯示,英國應該儘早徹底改革國內電力市場,提供健全的架構性以確保民營公司大規模投資核電市場。」「除核能外,目前低碳電源投資都依賴政府在躉售電力市場之外程度不一的干預及保護措施才能生存,我們研究各種電力市場改革方案後發現,雖然沒有簡單的答案,但明顯的必需透過一致性的設計規劃來獎勵低碳發電之發展。這些措施包括價格機制(price mechanism),如可交易義務額度(tradable obligations)或收購/補貼措施(premium tariffs,譯者註:定價收購制度為fixed feed-in tariffs;定價補貼制度fixed-premium systems)等,這些措施能夠使發電業者一定程度地降低市場風險。」「最後,改革規模取決於政府認定究竟需要多大的新建機組規模才能滿足政策目標。如果過渡到低碳電源之政策是確定的,就必須儘早確定各項目標並努力實踐。」(摘譯/修訂自:World Nuclear News Weekly 13 - 19 July 2010期)

中國:實驗快堆首度臨界

【World Nuclear News網站2010/07/22報導】中國原子能研究院(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 , CIEA)宣佈該國首座快中子滋生反應器 -中國實驗快堆(China Experimental Fast Reactor, CEFR)7月21日首度臨界,成為世界第6個掌握快滋生技術的國家。

這座實驗快堆熱功率為65 MWt,電功率為25 MWe,熱效率約為38.5%。最大意義在於與現有多座輕水式反應器形成完整的燃料循環體系,將鈾燃料利用率由目前的0.7 %大幅提升100倍到60 -70%。這座反應器由俄羅斯提供技術並協助設計建造,投資額近14億人民幣(約1.8億美元),是中國863計劃中投資最大專案之一。該實驗反應器以鈉為冷卻劑,首次設置非能動式餘熱移除系統,該機組於2000年5月底澆灌混凝土, 2005年8月11日開始安裝反應爐內組件,預計明年商轉。反應器壓力容器由Poldosky機械製造廠設計製造;關鍵設備如反應器安全系統、熱交換器、控制系統都由下新城機械製造試驗局(ОКBМ)提供。

中國積極發展快滋生反應技術,並訂為2020-2050年核能發展路線圖的中程策略目標,並於2007年6月把「研究並掌握快堆設計及核心技術,相關核燃料和結構材料技術、突破鈉迴圈等關鍵技術」,列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長程目標,計畫分別在2020與2030年完成600 MWe與1,500 MWe的實驗型反應器。   

為達成發展快滋生技術,中俄於2008年10月簽訂協議,由俄羅斯轉移BN-800型快滋生反應器技術(熱功率2,100 MWt,電功率800 MWe,熱效率約38%)。翌年10月,中國原子能研究院、中國原子能工業公司與俄羅斯核能設備與技術服務出口公司(AtomStroyExport)簽訂採購合約,與目前俄羅斯興建中的Beloyarsk-4號機相同,可望於2012年商轉。AtomEnergoProekt表示已開始設計售予中國的機組。這項雙邊合作計畫也將引進快滋生反應器的核燃料循環技術。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 CNNC)則決定將首座BN-800機組設置在福建三明核電站,預計於2011年8月開始建廠。(摘譯/修訂自:World Nuclear News Weekly 20 - 26 July 2010期)

 


圖 中國實驗快堆外觀

 


圖 中國實驗快堆控制室

 

中國:紅沿河-5、6號機破土

【World Nuclear News網站2010/07/29報導】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於7月28日舉行旗下遼寧紅沿河核電站第5、6號機(又名紅沿河核電第二期工程)破土典禮,國務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甫於今年5月核准建廠計畫。這項計畫預計投資250億人民幣(37億美元),將興建兩座發電容量1,080 MWe的CPR-1000型壓水式機組,預計於2015與2016年商轉,設備80%國產化。紅沿河一期工程興建4部CPR-1000機組,已相繼於2007年8月、2008年4月、2009年3月與9月動工,預計於2010、2012、2013與2014年商轉。該核電站業主為遼寧紅沿河核電有限公司(Liaoning Hongyanhe Nuclear Power Co.),由廣東核電集團、中國電力投資公司(China Power Investment Company, CPI)各自投資45%,加上大連市建設投資公司投資10%組成。(摘譯/修訂自:World Nuclear News Weekly 27 July - 2 August 2010期)

ITER之參與國須再集資挹注本計畫

【World Nuclear News網站2010/07/29報導】參加國際熱核試驗反應器(International Thermal Experimental Reactor, ITER)計劃之各國昨日同意調高這項計劃之建造預算並延後運轉時程。這是ITER理事會(ITER Council)在7月28日舉行臨時會議時之決議。

ITER計畫係在法國南部Cadarache興建全球最大的tokamak核融合反應器,熱功率500 MWt,規模大到足以維持長期穩定的核融合反應。後續計畫則是引用ITER開發的技術,在2030年左右興建一座示範性質的核融合電廠。

ITER計畫始於1992年,早期由美、日與歐盟主導,原先計畫在1998年動工建造、2008年展開初期運轉。但因各國都在爭取,導致場址問題遲遲無法決定,直到2005年才確定落腳於法國南部Cadarache,旋於2007年動工,由西班牙Iberinco工程公司為首的跨國集團負責設計、制定規範、與製造關鍵設備,預計2016年初期運轉。參加成員國包括:歐盟、美國、中國、印度、俄羅斯、日本與南韓。經費分攤由地主-歐盟最多佔45%,其餘國家各自均攤9%。

2001年一頃布魯塞爾研究預估這項計畫之建廠經費59億歐元,其後20年營運經費每年3.5億歐元,總金額128億歐元;歐盟以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 Euratom)預算負擔27億歐元(設備作價17億歐元加9.45億現金)。七月初委員會承認歐盟所要負擔之預算可能增加一倍,雖然總預算仍未公佈在網站上,但估計歐盟2012至2013年負擔之預算部份將再增加14億歐元(18億美元)。

不僅如此,整個計畫時程也往後推延,首束電漿要延到2019年11月才能產生(比先前時程再延後一年),而且首次氘-氚融合反應要拖到2027年3月才產生。(譯者註:deuterium-tritium reaction又稱D-T反應:,反應能量為17.6 MeV,是核融合最關鍵反應之ㄧ。)

ITER理事會主席Evgeny Velikhov表示,我們不僅要確保ITER計畫成功,核融合未來發展也要成功。目前ITER計劃因追加預算而須挹注投資金額尚未獲得各参與國之允諾。ITER員工正忙著與新任老闆 – 日籍物理學家本島修(Osamu Motojima)簡報,前任理事長(director general)池田要(Kaname Ikeda)從2005年底就領導這項計畫,但已在今年離職,池田在去職前還是希望理事會能同意預算追加案。

ITER是一個可運轉30年的實驗設施。初期重點在研究電漿物理的新領域;其次是利用類似反應器之電漿狀況來示範實際上產生能源的核融合技術之性能;第三項主要目標則是為核能與材料科學及技術發展提供一個測試設施。預估在2050年代,全球第一個商業運轉的核融合電廠將問世。(摘譯/修訂自:World Nuclear News Weekly 27 July - 2 August 2010期)

美國與印度簽訂用過核燃料再處理協定

【World Nuclear News網站2010/08/02報導】美國與印度核能合作不斷升溫,除在2006年簽署民用核能合作協定,同意印度取得美國核能技術外,日前更進一步,甚至允許印度可以再處理源自美國的核子物質(US-obligated nuclear material)。這項協定由國務院官員Bill Burns與印度駐美大使Meera Shankar經過一年談判後在華盛頓簽訂。一旦生效後,印度就可以在國際原子能總署之保防監督下新建國家處理廠以再處理美製之核燃料。

國務院官員指出,這項協議是在Obama總統團隊指導下經漫長談判後達成,也是繼前任小布希政府簽署民用核能合作協定之後歷史性的一步。但這項協定是美國核燃料商與印度交易的先決條件。印度是個缺乏鈾資源的國家,但為因應高速的經濟成長與電力需求,印度規劃一項長期龐大、商機誘人的核能發展計畫。由於美國本身不採用過核燃料再處理政策,只有歐盟成員國與日本才被允許再處理美製燃料,印度是全球第3個獲得此種權利的國家。

印度Shankar大使在簽約儀式上勾勒印度核能長程發展藍圖,該國計劃在2022與2032年將核電容量分別擴充至35,000 MWe與60,000 MWe,目前印度擁有19座核電機組,總容量為4,183 MWe。Shankar大使表示:包括與美國在內的各國密切合作,將是這項核能發展計畫成功的關鍵因素。印度已經規劃2處廠址用以引進美製反應器,目前兩國廠商正積極洽商合作事宜。(譯者註:印度政府於2009年選定Andra Pradesh與Gujurat作為GE-H的進步型沸水式反應器(ABWR)與西屋公司的AP-1000型先進壓水式機組之廠址。Andra Pradesh是印度高科技與技術密集產業及航太工業中心,Gujurat亦是工業重鎮。)

目前印度建造中的機組共有4座,分別為:Kaiga -4號機、Kudankulam-1、2號機(俄羅斯製VVER-1000型壓水式機組,淨容量950 MWe)與Kalpakkam快滋生反應器(單機淨容量470 MWe)。總容量為2,572 MWe。

印度計畫中的機組包括:Kakrapar-3、4號機與Rawatbhata-7、8號機(以上均為印度自行設計重水壓水式機組,淨容量640MWe)、Kudankulam- 3、4號機(俄羅斯製VVER-1000型壓水式機組,淨容量950 MWe)、Jaitapur -3、4、5、6號機(以上均為法製EPR機組,淨容量1,600 MWe)、Kudankulam-5、6號機(俄羅斯製VVER-1200型壓水式機組,淨容量1,200 MWe)、 Kaiga 5 & 6號機(機型尚未選定,容量在1,000 MWe至1,500 MWe之間)。此外,Pati Sonapur、Kumaharia、Saurashtra、Pulivendula、Kovvada與Haripur等新電廠,計有39部組、新增容量約為45,000 MWe。

印度是世界上極少數尚未簽署「防止核武繁衍條約」(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的國家,但已於2008年7月與國際原子能總署簽署核子保防協定,並計劃自2009年3月起適用「補充議定書」( Additional Protocol),但尚未獲得印度政府核准。簽署核子保防協定是允許印度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合法買賣民用核能科技與核燃料的基本步驟,如英、法、俄、中與美國等屬於「核能供應集團」(Nuclear Suppliers Group, NSG)的核能先進國家,也分別先後與印度完成「民用原子能和平協定」的簽署。 如果印度想進一步融入國際核子社群,就必須完成「民用核子損害賠償法」(Nuclear Civil Liability)立法,目前印度政府已經提出草案,但因國內政治環境而尚未完成立沽。(摘譯/修訂自:World Nuclear News Weekly 27 July - 2 August 2010期)

中國:防城港1號機澆灌混凝土

【World Nuclear News網站2010/08/03報導】中國廣東核電公司日前宣佈該集團旗下廣西防城港核電站第一期工程1號機已於7月30日澆灌核島區首塊混凝土,象徵主體工程正式展開。該計畫於7月初奉准,廠區規劃興建6座CPR-1000型壓水式機組。

防城港核電站廠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防城區江山鄉白龍村,地處江山半島最南端,距離越南邊境45公里。這項計畫是國務院「積極推進核電建設」與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發政策」下啟動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最重要基礎建設,名列為西部大開發23項重點工程之ㄧ。該廠業主為廣西防城港核電集團(Guangxi Fangchenggang Nuclear Power Group),由中國廣東核電公司和廣西投資集團(Guangxi Investment Group)合資成立,持股比例為61%和39%。

廠區規劃興建6座CPR-1000型壓水式機組,每部機組淨容量1,037 MWe,是該系列第15部興建中的機組。整個計畫總投資額約700億人民幣(104億美元);第一期工程先興建2座,投資額250億人民幣(37億美元)。

該廠從2005年11月展開選址作業,並由紅沙、犀牛腳、九龍寨等3個候選廠址中選定紅沙廠址。2008年8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與中國廣東核電公司簽訂「廣西防城港核電專案開發建設合作框架協定」,同年底展開前期工程,並於2009年4月底開挖核島區基礎,建廠時程預計56個月,兩部機組建設相隔8個月,預計在2015、2016年相繼商轉。

建廠工程由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China Nuclear Power Engineering Co., CNPEC)負責設計採購、土建施工、安裝測試,與完工移交等全程管理。第1期工程設備國產化已達80%。(摘譯/修訂自:World Nuclear News Weekly 3 - 9 August 2010期)


圖  廣西防城港核電站全景

白俄羅斯:計畫將Chernobyl核電廠事故之疏散區域恢復為一般用途

【World Nuclear News網站2010/08/13報導】白俄羅斯政府日前宣佈2011至2020年Chernobyl事故後復原計畫(State Program on Overcoming the Consequences of Chernobyl, 2011-2015 and the period to 2020),將投入22億美元從事烏克蘭Chernobyl核電廠核能事故後疏散地區的復原工作。這項計劃表示白俄羅斯政府對於Chernobyl災區的工作重心已由修復(rehabilitation)轉變為復原(recovery),並計劃將災後疏散地區復原為一般用途。

這項公共政策的核心,除了將災後疏散地區復原之外,亦將促進災區的社經發展,為他們創造更具吸引力的生活環境,以撫平Chernobyl事故的心靈創傷。

「有效利用從前污染區的土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任務,透過特殊項目如建立工業、提供設計與生產可自給自足且有利潤的產品等來發展受創地區經濟。」計畫重點將放在Gomel與Mogilev等重污染區,當年災後有多達137,000名民眾被疏散至此地,某些地區很擁擠,當務之急就是要降低發生火災的風險。災後歷任政府草草掩埋多達14,000項受污染物件應該要搬走,另有為數5,600幢的棄置頹圮的建築物,也應全面拆除重建。

本區所需之基礎建設,初步包括更新天然氣輸送管路、飲水與電力系統,同時應禁止使用當地木材。在更廣泛的社經發展之前,學校與住房將優先供應給專業人士及其家屬。此外也將提供該區學童免費膳食、並提供醫療、教育、住宅與公共建設等各項優惠措施,鼓勵專業人才進駐。白俄羅斯估計在2011至2015年間將重新連接21,484戶的天然氣管路並鋪設總長1,368公里的道路、興建10座污水處理場與15座抽水站,總投資額達到6.6兆白俄羅斯盧布(BYR,約為22億美元),逐年平均分配於重建預算中。

農業與林業

該區預估可恢復農地使用的面積將超過10,000平方公里。該國已經制定產品符合國內與國際安全標準的新林業配套措施,並建立輻射監測系統確保各種員工不致遭受任何風險。

對於土壤中Cs-137與Sr-90活度濃度已經降低的地區,將研究農業的可行性。從歷年田野實地調查所獲得的輻射生物學(radiobiology)與輻射生態學(radioecology)新知識,已經證實可以安全地生活在受污染過之區域。對於曾發現有過高放射性核種濃度的土地,應該植樹造林管理,以防止污染擴散蔓延至周圍區域。

去年4月,白俄羅斯專家強調,所有在受污染過之區域種植的農產品都可以安全食用。但如果消費大量野生的蕈類、漿果、狩獵、牛乳或牛肉,還是有可能超過一般民眾每年1 mSv的劑量限值。除了污染最嚴重的Gomel地區之外,其他所有地區生產的穀物與豆類都可安心食用。

在過去廢棄土地即將重新利用之際,白俄羅斯的科學家已經學會如何集中資源讓真正受到影響的民眾獲得更好的醫療照顧,並提高整體民眾的生活水準。事故後該國有140萬民眾列為健康觀察與監測對象,現在將進行社會及醫療檢查,屆時將區分究竟是災後負責清除作業的工人(clean-up workers)或是事故發生時的當地民眾,前者接受的平均劑量要高於後者。

對於該區內498個年平均有效劑量超過1 mSv的有人居住點,政府將規劃保護措施。對於年平均有效劑量屆於0.1 – 1 mSv的1904個村莊,就採取「重新使用限制最小化」政策,事實上這些地區的輻射劑量已經比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自然背景輻射劑量還要低。該國規劃在2011至2013年先解決影響最嚴重區域的問題,其餘區域排在2014至2015年解決。

從2000年至2010年,農業與土地受Cs-137、Sr-90或兩者污染區面積從12,970平方公里縮小到10,210平方公里,降低了21%。(摘譯/修訂自:World Nuclear News Weekly 10 - 16 August 2010期)

美國:Fluor與B&W獲得Portsmouth鈾濃縮廠清理合約

【World Nuclear News網站2010/08/17報導】美國能源部日前宣佈由Fluor Corp與Babcock and Wilcox (B&W)聯合獲得俄亥俄州Portsmouth氣體擴散鈾濃縮廠(Portsmouth Gaseous Diffusion Plant, PGDP)廠區除污與除役承攬合約。

Fluor與B&W合資的Fluor-B&W Portsmouth LLC以21億美元價格取得這筆為期5年的合約,將負責Portsmouth濃縮廠區清理與除污作業,如果該公司表現良好,合約還可能再展延5年。

Portsmouth濃縮廠區位於聯邦保留地帶,佔地廣達3,778英畝(1,530公頃),早年曾是美國重要的核武軍工生產基地之ㄧ,開發於1950年代初期、1954-2001年負責鈾濃縮。1960年代,Portsmouth濃縮廠任務由生產核武級高濃縮鈾轉型為生產民用核燃料。他有一座位於肯德基州Paducah的姐妹廠,前者先將天然鈾濃縮至2.75%的低濃縮鈾,在由Portsmouth把濃縮度提高到4-5%。

1993年7月,美國濃縮公司(US enrichment company, USEC)根據1992年能源法案(Energy Policy Act of 1992)向能源部承租Portsmouth與Paducah濃縮廠。2001年5月,USEC決定採取鞏固Paducah而停掉Portsmouth的新策略,所以同年8月USEC與能源部達成協議,使Portsmouth廠處於冷待機(cold standby)狀態,並保留如有必要可在18-24個月內重新啟動生產線的彈性。但2005年10月,能源部要求USEC把Portsmouth廠處於冷停機(cold shutdown)狀態,停止所有設備運轉並清除設施內貯存的原料鈾,使該廠進入除役準備階段。

該廠從1990年代就開始有限的廠區清理工作,但此次合約包含廠內3座大型鈾濃縮廠房的除污與除役工作,規模之大實屬首見。因為這3座大型廠房,每座佔地廣逾30英畝(12公頃),其中包括數以千計的濃縮設備。合約規定Fluor-B&W Portsmouth LLC必須先完成3座濃縮廠房除污後再拆除,最後再清理現場與整治污染的土壤與地下水。

能源部負責環境管理的助理部長Inés Triay表示:這份新合約將使能源部加快我們在南俄亥俄州的清理工作進度、提供當地勞工良好的工作,並減少美國人民的環境風險。她強調:這項合約是我們全面清理冷戰時代遺留的核子設施計畫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摘譯/修訂自:World Nuclear News Weekly 17 - 23 August 2010期)


圖  Portsmouth氣體擴散廠區鳥瞰

德國:新核能政策獲聯邦議會通過

【World Nuclear News網站2010/10/29報導】 德國聯邦議會(Bundestag)於10月28日表決通過該國原子能法(Atomic Energy Act)二項修正案,允許該國現有17部核能機組由平均34年營運期限至少再延長12年,並課征核燃料稅,以減少本項變更所造成的意外之財。

10月28日聯邦議會的共表決2項關於原子能法的修正案包括:

第一項修正案允許該國1980年之前興建的機組可在2002年原訂34年大限之後再延長營運8年、而在1980年之後興建的新機組可再延長14年營運期限。表決結果為308票贊成、289票反對與2票棄權而獲通過。

第二項修正案則授權政府針對核電廠業主課徵核燃料特別稅(windfall tax),以減少電力公司因為政策轉變而獲取超額利潤。表決結果為320票贊成、273票反對與3票棄權。理論上Angela Merkel政府可以掌握332位議員,但還是有議員跑票,顯示核能議題在德國仍然充滿爭議。在表決中,Alliance 90/Green政團(Bündnis 90/Die Grünen)為杯葛議程,提出27項修正案,所幸全遭否決。

醞釀已久的新國家能源政策也同時出爐,德國設定2050年再生能源供應全國80%電力的目標。在此之前,核能扮演「過渡到未來能源的橋樑」的角色。但世界核能協會警告:沒有任何一個嚴謹的能源或環境規劃者相信,像德國這樣一個世界主要經濟體可以在40年內達到如此大量依賴再生能源目標。然而Merkel政府認定在核能扮演過渡橋樑的協助下,再生能源可以獨挑未來能源供應的大樑,以達成「更低廉的電價、更快速地減碳」目標。

核能發電佔全國電力21%,每年以每公克核燃料徵收145歐元(202美元)燃料稅,向核電業者共收取23億歐元(28億美元)特別稅。研究用反應爐不必繳。預計畫從2011至2016年,課征6年,以挹注中央預算。德國政府正以縮減支出來降低財政赤字,此筆稅收有益於國家財政狀況。此外亦將用放電廠除役與Asse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上。

除此之外,德國核電業者還必須支持再生能源發展,在2011與2012年每年支付3億歐元(4.17億美元), 2013--2016年每年支付2億歐元(2.78億美元)。在此之後,核電業者還必須按每仟度電力繳稅至「再生能源基金」,消息來源指出,這項核能稅率應該比先前的核燃料稅稍低。

聯邦議會也於昨日以321票贊成、271票反對與1票棄權,通過成立「能源與氣候基金」(Energie- und Klimafonds, EKFG)。聯邦交通、建築與都市發展部(Federal Ministry of Transport, Build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宣佈下一會計年度將投資4.36至5億歐元(6.06至6.95億美元)改善政府建築物的能源使用效率。

2000年6月14日,反核的前任紅(社民黨,SPD)、綠(綠黨,Grünen)共治政府與四大電力公司簽訂非核協定,限制德國核能機組平均營運年限為34年,並在2002年4月22日修改《原子能法》,規定從2001年元月起,德國境內所有核電機組總發電量限制在2.62兆度,但容許轉移機組間未使用發電配額。因此德國相繼於2004年11月14日與2005年5月11日關閉了Stade與Obrigheim等兩座電廠。

2005年德國大選變天,Angela Merkel領軍的基督民主黨(CDU/CSU)雖然打垮了前任反核的紅綠共治政府,卻因合組大聯合政府而特意暫時維持非核政策不變,以換取政權穩定。2009年9月德國再次大選,Angela Merkel終於擺脫社民黨在核能政策的掣肘。終結廢核政策、允許核能電廠延壽的議題終於浮上檯面,在今日聯邦議會通過核能機組可再延長14年營運期限之後,世界上堅持非核國家已紛紛改變政策,德國核能復甦的障礙終於被掃進歷史的灰燼中。

< 上一則   下一則 >
回上一頁